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锦唐梦> 第一百二十七章 发光的李道广(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二十七章 发光的李道广(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武三思是吓大的吗?显然不是。而且,他的官位是姑母赐下的,关小皇帝什么事。

  是以,武三思梗着脖子回道:“薛相,请教一句,他李道广一个刺史决了大堤,淹死那么多人,不用偿命!”

  “把他换成你薛相爷的儿子,是不是还有功了!如此一来,祖宗成法何在,国家律法何为?”

  武三思这分明是假借黄河说事,行讨伐之事,他这是跟朕叫板呢!他姑母来了,胆气粗了,抱着王法,跟朕这装魏征呢?

  李守义这正要接招,李道广却挺身站了出来!温声道:“将军何以知,下官不懂呢?”

  挡下这一刀,李道广正色阐述:“共工氏为防止黄河洪水泛滥,使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修筑一些简单的土石堤埂工程,也是最早的黄河工程。”

  到了尧帝时期,黄河时常发生洪水,就像《尚书》中说的那样: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为了治理黄河,尧召集部落首领开会,征求治河能手,后经推举,鲧成为治河领袖。

  鲧沿用共工氏的做法,以“障洪水”的方式应对,难有收效,最后以治河失败而受制裁。等到舜继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大禹一改前人以堵塞的做法,采用“疏导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习性,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向低下的分支、洼地和湖泊,从而取得成功。

  也就是因为大禹王的这次成功,留下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自此之后,莫不以为治河上策。

  凿通容易,疏浚就难了!早在汉时,黄河就有“一石水六斗泥”的说法,导致河床淤积和堤防狭窄,最终酿成决溢。

  也自汉以后,黄河下游人口曾都,堤内滩区出现许多村落,人们耕种沃土,致使行洪河道日益变窄,宽处数里,窄处仅数百步。

  《汉书·沟洫志》所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河道状况的恶化,给泄洪和防洪带来许多隐患。而堤防约束致使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河床逐年抬升。

  汉哀帝时甚至有“河水高于平地”的记载,说明当时黄河的某些河段已经成为地上河。黄河大堤形同虚设。

  自文帝前元十二年,至王莽篡国的一百七十九年中,黄河大决口三十四次。

  其中最大的一次,决口后洪水东南注巨野泽,泛滥淮泗,淹及十六郡。当时曾发卒十万堵塞,然堵而复决。在持续决口期间,山东受灾尤为惨烈。造成了“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的惨像。

  更可笑的事,直至二十三年后,汉武帝元封二年,汉武帝泰山封禅回还时现场监督,才将决口堵住,并赋歌以记之。

  史书中对那长达二十三的灾祸这样说:漭漾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兖豫之人,多被水患。

  叹了口气,李道广面前武三思,沉声道:“将军,难道你想这样的灾祸于我大唐,也闹个二十三年,让君父背个千古骂名吗?”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