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凯德叔叔,不讨论学习,我们还是好朋友。”
怨不得第二中学的学生抱怨,东非虽说不歧视实科中学,但是不得不承认,实科中学的生源很差,大部分都是文理中学挑剩下的。
姆贝亚市第一中学就是文理中学,在中考时,第一中学的录取的最后一名,也比第二中学要高。
双方的差距还体现在高考录取率上,实科中学也可以参加高考,但是录取名额只有的十分之一左右。
当然,东非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东非还有一种举荐式考试,由各个学校推荐优异学生参加特殊考试,但是说到底还是看成绩说话,有些像前世的各种竞赛。
所以第二中学的学生可以肯定在小学时代一定是中游水准,到了中学时代,配合东非的教育水平,学习能力好的是少数。
至于为什么是中游水准,那是因为还有第三中学垫底,第三中学和第二中学一样是实科中学,但是师资力量远不如第二中学,更无法和第一中学比较,这一点,如果把实科中学简单理解成前世的中专就好理解了,不过恩斯特前世是高中数量多于中专,而在东非则是实科中学数量多于文理中学。
不过即便是文理中学,想上大学也不容易,东非大学数量极其少,和东非中学数量相当不匹配,毕竟东非中学已经纳入义务制教育范畴,也就是说东非的学生都有机会且有义务上中学,而大学则不是这样。
不过这一点恩斯特完全不担心,中学水平足够东非的学生毕业后独闯天下了,毕竟这个时代中学学历就算高学历人才。
恩斯特甚至觉得再过几年,东非过剩的中学学历人数(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很有可能外溢到德奥两国,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留学生外溢欧美国家一样。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德国,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旺盛的。
东非中学生如果参加德国工厂的招聘,那绝对相当有优势,虽然东非因为普及中学教育导致整体教学质量非常差,但是上过中学的总比上过小学的就业形势强的多。
只不过在于学生毕业后,对就业的心理预期了,中学生在德国工厂内怎么说也能混个管理层。
所以说东非的教育体系和全世界都是脱节的,可能欧美的高等教育水平远超东非,小学教育东非也赶不上德奥两国水准,但是中学教育东非完全可以以量取胜。
这样做的后果也就是前期东非中学教育造成过剩,毕竟上升通道狭窄,能上大学的是极少数,可能中学毕业后和父辈从事一样的工作,甚至进厂打螺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务农,因为东非只是一个农业国。
同时东非前期要担负巨大的教育支出,这也是恩斯特不着急把黑人打包送走的原因,恩斯特需要黑人替东非承担起这部分成本。
好处则会在未来体现出来,首先就是未来东非整体国民素质一定会远超其他国家,东非的中学生放在这个时代文盲遍地的远东帝国,那绝对是高级人才,放在欧美也不差。
其次是未来东非的工业一定会爆发式增长,毕竟人才已经开始积累,而工业发展的同时,对学历要求也大大提升,现在小学学历就可以满足时代需求,但是总有一天小学学历会贬值。
恩斯特认为德意志普及义务教育,使得德国发展如此耀眼,后来苏联走的也是这条道路,所以东非只是在这些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