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的在明廷控制区域实行钞关税法,那岂不是要平白增加多少有权的职位。
接着礼部也上书,对于科举改革礼部是坚决不同意,但是办报这件事礼部还是表示支持的。
到了现在,明廷的读书人也明白了办报的好处。
赚钱不赚钱另说,掌控一份报纸都能获得巨大的名望。
之前苏泽怎么扬名的,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想要在士林扬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报纸上刊登文章。
高拱提出办报,还提出今年开科举,最受益的就是礼部了。
礼部是清水衙门,如果真的掌握朝廷的报纸,等于增加了职权。
明廷的风向立刻变了,甚至连内廷都支持高拱,因为市舶司是内廷的机构,当年福州市舶司的风光,宫内的太监可都看在眼里。
如果增设港口和市舶司的话,那外任的太监也可以获得巨大的好处。
而那些官办工厂,最后皇帝可能还是要让太监去管理,毕竟皇帝可是出了钱的!
十月十日,张四维从西安返回,带来了嘉靖的退位诏书,京师欢腾!
隆庆打开东极门,召集内阁和六部重臣和勋贵武将在文华殿开朝会,讨论高拱的《六条陈》。
最后的结果是,明廷基本上通过了《六条陈》的内容,不过在一些细节上高拱最终还是做了让步。
殖产兴业部分,官办工坊分为军民两部分,军用的比如火药、炮、鸟铳等部分工坊,由户部出钱办,由户部派遣官员管理。
但是民用的比如纺织工坊,民用炼铁厂,则由内帑出钱,但是由宫里派遣镇守太监管理。
官民两用的矿山、炼铁厂这些,则内廷和户部都派人共同负责。
铸币、开港、钞关税、办报都没有异议,户部主持铸币,市舶司负责开港,钞关税交给户部暂管,但是钞关税的收入要有一部分进入内帑。
礼部负责办报,编辑部设在翰林院,刚刚立功的张四维升任礼部侍郎,全面负责办报事务。
京师武备学堂没有能成为独立的机构,而是挂在京师国子监下,李成梁出任第一任总教习,负责筹办学堂。
科举改革则没有通过,科举制度照旧,只是在国子监和翰林院中增设新务的课程。
明廷轰轰烈烈的“新务运动”传到了南京,徐渭立刻求见苏泽。
正在编写《三经新注》的苏泽听到消息,只是微微一笑。
徐渭说道:“明廷要办新务,大都督怎么一点都不着急?”
苏泽笑着说道:“新学和新务,互为表里,文长,只有新务没有新学,能办成吗?”
徐渭愣了一下,他想到大明官场的样子,立刻摇头说道:“办不成。”
“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高肃卿这个人我是知道的,若是明廷能都让他筹办新务,也许还有点希望,可是有可能吗?”
“以大明官场的规矩,高肃卿要推行新务,必然要将权力和利益分出去,最后能办成什么样子,可就不是高肃卿能控制的了。”
“如果只是办一场新务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咱们也没必要造反了。”
苏泽低下头继续写自己的书,徐渭则立刻从他府上离开。
整个十月,风云突变。
明廷进行新务运动,嘉靖退位,景王夺取湖广,南京的报纸上每天都有大新闻。
但是以苏泽为首的东南高层,却没有对任何事做出评价,东南对明廷的一切变化都保持了缄默。
不过东南高层,也在缓缓的进行各种变化。
新一轮的军官培训已经开始,上一次作战表现优异的士兵都进入福建水师学堂,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官培训。
南京天工书院重新开门,不少工坊主都将子弟送到南京,来天工书院学习最新的技术。
吏员选拔的考试在各府县定期举行,东南的读书人都看着南京的大都督府,猜测着什么时候东南要开科取士。
十一月,《三经新注》在东南全面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