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游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概念,所以他对此有些陌生。
但接下来经过华音的简单阐述,周游有了基本的认知。
最初的概念中的全球脑,便是在某种意义上将整个地球视为一个如同人类一般的,依附着太阳而生存的超大型智慧生命。
在这定义中,人类扮演的角色正是地球的神经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比较大的、对地球的影响也比较大的大号且重要的细胞。
地球上的其他植物与动物,同样是各种不同定位的器官组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纲着不同的功能。
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变迁,可以理解为人类身体里的各种化学反应与体液交互。
地球的生物变迁史,乃至于人类的文明史,则都能理解为地球这个巨大生物从幼年到成年,也可能是从较小的幼年到稍微大一点的幼年的成长历程。
人类作为地球的神经元,虽然明面上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另一种奇妙的反应,也就是社会与文化却又成了连接不同的人的纽带,将看似个体的人类在概念层面上凝聚成了一个虽然松散,但却又客观存在的整体。
这个整体,便是概念意义上的地球的全球脑。
全球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变迁,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信息的交互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交通与通讯不便的古代,客观存在着的全球脑却又因为不同区块之间相互隔离,所以存在感非常薄弱,对地球的影响也较小。
但倒了二十世纪,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以及现代交通的越来越发达,全球不同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流畅,越高频率,共同组成全球脑的人类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文明慢慢地就从零散分布的无数个小集体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在互联网和新的交通手段帮助下,地球人类的社会认知与知识在信息层面聚合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群体意识。
或许有人认为人类的群体意识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但可以举个例子。
假定人类发现了一颗足以摧毁地球生态的小行星正从太阳系外直奔地球而来,并将在多少多少年后,精准地进入地球引力的捕捉范围,然后又必将撞上地球。
要让人类活下去,维持地球生态的办法,只有要么提前摧毁小行星,要么干脆改变地球的轨道两种选择。
那么在这消息公布出来之后,全地球的所有人类都会在心中先后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但无论再复杂的情绪,里面也必然有一条是属于恐惧。
全人类中的绝大部分个体都恐惧着一件事情的话,那这全球脑的存在,便可以得到证明。这恐惧也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的本能情绪。
此外,由全人类的认知组成的群体意识,对整个文明以及地球生态,也的确有着非常明显的调节功能。
还是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假定科学家在经过精确计算后,判断出集齐全地球所有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核反应装置和材料,有机会摧毁小行星。
那么全地球都会行动起来,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业路径调整,全力以赴地爆发生产力,变化将会迅速横扫全球。
有一些产业会消失,有一些产业会被新建,有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会被改变,动物的生存与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必然也会有一部分人类因为对末世的恐惧而疯狂,成为拖后腿的那部分人,进而再引发一些混乱,甚至是战争。
但不管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本质上都是人类群体智慧这个全球脑的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
如果人类最终成功摧毁了小行星,并将地球上现有的生态保了下来,那便可以总结描述为这一次全球脑的调整达到了预期目的。
但是,在之前的概念里,全球脑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与全球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是人的事情。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