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的到来,让顾正臣很是诧异。
两个人虽然不是明面上的政敌,可两个人的关系并谈不上好。
顾正臣做事,往往越过中书直接找朱元璋,这就极大挑战了中书权威,可以说是打了胡惟庸的脸,一次又一次。
可胡惟庸从来就没因为这些事发动过对顾正臣的弹劾与攻击,这让许多朝臣认为胡惟庸有大气量,能容人。
可顾正臣不这样认为,胡惟庸不动自己,是因为他付出过血淋淋的代价,而代价的名字,就叫陈宁。
陈宁是胡惟庸的左膀右臂,而陈宁之所以一次又一次针对自己,甚至在最后一次动作中,联动了地方官与京官,文官与武官,若说这背后没有胡惟庸的能量,顾正臣是一万个不相信。
何况陈宁这种小人,死之前不可能不说一句话,他属于那一种情况不妙,你先上路的人。但胡惟庸控制着刑部,陈宁死得静悄悄,一句话也没留下。
这不是蹊跷,而是手段。
顾正臣始终与胡惟庸保持距离,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这个人注定会死,因为老朱通过三司分散了地方权力,迟早会采取动作分散中书的权力。
老朱的行为有些粗暴,既然中书成了自己统治六部的最大障碍,那干脆踢开了完事,至于踢开的时候踹到了胡惟庸的命根子,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站在这里,无论你胡惟庸是臣服还是死亡,只要坐在这里,就得挨这要命的一踹。
避免被胡惟庸牵连,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不存在瓜葛。
可现在,胡惟庸亲自登门了,还主动行礼恭贺。
顾正臣还礼,正了正心神,笑道:“胡相亲至,实在是顾家荣幸。”
胡惟庸摆了摆手,爽朗地说:“有太子、国公、侯爷在前,胡某可不敢受如此溢美之言。顾县男有大才,名声早已传在朝廷内外,今日登门贺喜,还想顺道请教一二治国之策,不知可否借一步言说?”
“胡相请,太子请。”
顾正臣伸手,不打算避开朱标。
胡惟庸丝毫不介意,至安静处,坦言道:“本官坐镇中书,越发觉得疲惫乏累,诸多地方文书堆积而来,事繁且重,虽日夜勤勉为事,可总归是有些力不从心,如今尚不到知天命时,便已两鬓斑白……”
顾正臣疑惑地看着胡惟庸,你累,你干活多,这事找朱元璋说管用,找我说这些干嘛?
胡惟庸兜转了一圈,看向顾正臣,笑道:“像顾县男这样的人才若不重用,是朝廷损失,也会让世人说朝廷不是。故此,我想请旨,力推顾县男进入中书。”
顾正臣凝眸,脸色微微一变。
进入中书?
谁都知道,皇帝之下是中书,许多事都经中书决断,一些小事甚至都不需要告诉朱元璋,直接就批准处理了。而按照规矩,各行省公文,都必须先送到中书,经丞相过目与拟写处理意见之后,才会送到皇帝手中。
中书省是大明开国初期的权力枢纽,上接皇帝,下控六部与十二行省(云南尚未打下来),进入中书,意味着一步登天,意味着未来有希望成为丞相,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大明丞相制度没有废除之前,文臣的巅峰就是丞相!
一旁听到这些话的朱标只是深深看了一眼胡惟庸,并没有说话。
朱标已经成年了,不再是小孩子,知道朝臣之间有着明争暗斗,捧人的未必是希望他好,贬人的未必没想着贬完再动刀子。
胡惟庸是个城府深不可测的丞相,能取代李善长并控制中书,他可不是一般人,之前不拉拢顾正臣,现在突然示好,多少有些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感觉。
再说了,朝堂之事,朱标并不能参与其中,虽然父皇给了议事的权力,但那是在东宫、在奉天殿,在华盖殿,不是在私底下,熟悉约束的朱标自然知道分寸在哪里。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