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清话事人> 279 乾隆:若保不住这龙椅, 要天下何用?砸了,毁了,卖了都无所谓(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279 乾隆:若保不住这龙椅, 要天下何用?砸了,毁了,卖了都无所谓(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他这段时间的职责是:水利和农田灌溉。但没有明确官身,身份略尴尬。

  “下官拜见王爷。”

  “免礼,坐吧。”

  黄文运小心的坐了半边椅子,掏出十几张纸。

  “这是下官的工作简报。”

  李郁放下手里的《宋史》,开始一张张的翻看。

  黄文运是个能吏,能从贫寒学子做到一方大员的没有笨人。

  图纸上,

  毛笔绘制的府县灌溉水系图。

  凡是他疏浚过的,凡是新开挖的,都用不同颜料的水粉描过,旁边还有小字简介。

  李郁满意的点点头,

  江南不缺水,但大动脉不缺水,不代表毛细血管不缺水。

  “下官深刻琢磨体会了王爷的良苦用心。打通最后1里路,充分发动了各村闲置劳力,以奖励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发动沿渠百姓积极参与。”

  ……

  李郁愣了一下。

  这话怎么听着忒耳熟?

  “奖励和自愿相结合,是什么模式?”

  “回王爷,开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下官只是和他们一讲,他们就热烈响应,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钱。”

  “如此说来,百姓们的觉悟很高啊。”

  “是啊,是啊。”

  李郁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正如他看史书的一贯观点:历史,宜粗不宜细~

  差不多就得了,别踏马的细致考究。

  细起来的后果很严重。

  能从文字之间挖出一头大象来,把房顶给撑爆了。

  又翻过一张纸,李郁觉得眼熟。

  问道:

  “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河道吧?”

  “对,下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东太内河水道,东海——太湖。”

  ……

  “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这条水道早晚要成为黄金水道,不能太小气。”

  黄文运眼珠子一转,就猜到了几分。

  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水道?

  王爷肯定是要开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贸。

  海、河联运,货物在金山卫集散。物产丰富、腹地安全,河网密集。妙,妙啊。

  不过他没有吭声,

  目前身份尴尬,莫要学杨修。世间太聪明的人,容易夭寿。

  不过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让家人在金山卫买点地。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这条水道!

  万一在新朝混不开,做个富家翁也不错,坐在家里收租,能吃三代人。

  ……

  “江南地区无洪灾,却有内涝。你组织人手再修几条泄洪河道,好将雨水快速排入湖泊运河。可先从苏州府着手。”

  “下官遵命。”

  “好好干,本王是念旧情的。你不负我,我不负伱。”

  黄文运瞬间泪奔,感动的哽咽。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

  待他哭完,李郁随意问道:

  “你也是做过一任知府的。本王目前一直忙于军务,未曾在民治上投入太多。各县的衙门空缺颇多,说的难听点,许多事还是靠着原来的那些旧人在维持着。”

  “所以你可有建议?”

  黄文运一愣,开始默默思索。

  “州县衙署职责,无非是3样。钱粮,刑狱,教化。王爷可将前两样交给士绅子弟。只需注意监察,定下行事规则,想必问题不大。”

  李郁没有当即表态,但话里的意思很明显:

  “只怕这些人还想着循清廷旧制,欲为十里诸侯。”

  ……

  沉默了一会,李郁又问道:

  “科举和不纳粮,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黄文运只能低头道:

  “王爷圣明。此两样在,士绅群体就在。此两样亡,士绅群体名存实亡。历朝历代帝王都清楚,不是皇权不想下乡,而是没法下乡。”

  李郁点点头,挥手示意:

  “你下去吧。”

  “是。”

  船队在此地稍歇,补充给养。黄文运下船筹备餐食。

  听到背后有人重重咳嗽了两下,他回头一看,连忙拱手:

  “胡大臣,下官拜~”

  “哎,不必不必。都曾是一府同僚,莫要生份。”

  俩人寒暄,追忆了一会往事。

  胡雪余打开了正题:

  “黄大人饱读诗书,可知这《宋史》有何特殊?”

  黄文运立刻就想起船舱内看到的那一幕。

  略一思索,就答道:

  “24史当中,《宋史》篇幅最多,字数最多。”

  “还有吗?”

  “元人修《宋史》时,社稷已不稳,故而仓促把所有能够搜罗到的宋廷史料、文人记录、民间野史都塞进去了,甚至未曾加以删减修改就宣布完结。”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