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万历明君> 第194章 纷纷茫茫,道阻且长(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94章 纷纷茫茫,道阻且长(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事后,半身瘫痪的吴善言被勒闲住,而由栗在庭接任巡抚福建副都御史。

  加上栗在庭升任巡抚的三年里,与总兵俞大猷镇压少民改土归流,清剿倭寇藏身岛屿,擒杀通倭豪强,年前已然推功加衔为副都御使兼兵部侍郎。

  如今再入主兵部,虽然快了些,但也说得上一句水到渠成。

  王锡爵想了想,将栗在庭其人的履历在脑中过了一圈,也微微点头。

  两人不约而同朝皇帝看去。

  可惜,这两人都认可的提议,却被皇帝给否了,只见朱翊钧缓缓站起身:“福建市舶司临门一脚,栗在庭还不到回京的时候。”

  皇帝起身,两人自然也跟着站了起来。

  汪宗伊走在皇帝身后,恭谨道:“臣斗胆问,不知陛下属意何人?”

  说是斗胆,其实他问得心安理得,因为皇帝真的会跟他们这些人好生商量——这也是他列居九卿以后,最为感动之处。

  朱翊钧走到房间的窗户前,从楼船上眺望着沿河的景象。

  “两广总督殷正茂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你们以为其人如何?”

  殷正茂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与张居正同榜,出身徽州府歙县,是许国的同乡。

  论功劳,其人可谓“平两广功最伟”;论政治光谱,先后受到高拱、张居正的重用,乃是铁杆新党;论文治,其人除了在军事上表现不凡外,在铸钱一法、变盐一疏上,都彰显了不俗的才能,可谓是能文能武。

  王锡爵思索片刻,缓缓颔首:“殷公姱节好修,功勋卓著,宜掌兵部。”

  说罢,他便将目光落向身旁的汪宗伊。

  朱翊钧也转过头,朝汪宗伊看去。

  却见汪宗伊神色不太自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两人都知道汪宗伊与殷正茂有些过节,见状也不以为怪。

  嘉靖二十七年前后,殷正茂为兵科给事中,汪宗伊为兵部郎中。

  本来就是普通同僚,但不巧有个巧合,殷正茂的长子,叫殷宗伊。

  这也就罢了,无非取名想一块去了而已,大家避讳着一点也就完了。

  但偏偏殷正茂这厮不懂人情世故,心中钦佩汪宗伊,为了与之结交,便整天在那儿开玩笑一般,我儿宗伊、我儿宗伊地谈论家中长子的事情,企图吸引注意力——就跟小学生假装不经意地踩漂亮女生的脚一样。

  汪尚书古板士人,哪里受得了这个,忍无可忍之下,就直接对殷正茂衙署呵斥、上奏弹劾、去书争理,一条龙伺候。

  殷正茂又是个嘴硬的人,梗着脖子不肯认错,两人的过节与隔阂,便在此时种了下来。

  见皇帝跟吏部尚书,都静静等着自己的意见,汪宗伊别过脸去,低声回道:“回禀陛下,殷正茂乃天下士,宜入兵部。”

  过节过节,不过小节,不能影响了对于正事的判断。

  朱翊钧闻言轻轻颔首,而后看向王锡爵:“回京以后,王卿尽快部议题请。”

  王锡爵虽然是空降,但接下来实掌吏部,定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毕竟如今的吏部官吏,一半都是申时行这七年以来留下的班底,而两人又是穿一条裤子的,班底必然能迅速消化——历史上王锡爵不得言官们亲近,申时行便将自己的门生言官借给了王锡爵使用,两人称一句政治上的连体婴儿也不过分。

  王锡爵闻言,拱手应命。

  说罢一事,朱翊钧没有结束这场谈话。

  而是转身往房间外走去,邀约道:“走吧,随朕出去透透气。”

  王锡爵与汪宗伊自然没有二话,默默跟上皇帝。

  挥退了意图跟上的一干内臣侍卫,朱翊钧领着两人出了房间,走下三层楼船。

  这个时节,天空已经开始飘起鹅毛大雪了。

  这是万历七年顺天府境内最后行船的半个冬月,到了腊月更冷,便不能再行船了。

  两岸的行人裹着厚厚的衣裳,匆匆忙忙。

  不时有爱凑热闹的百姓,凑在岸边眺望河间的龙船。

  河面上不时能见到浮冰飘过,也不知是不是河中的水手除冰的成果。

  龙船前方,还有开道的陪船,作驱逐民船、清理浮冰之用。

  朱翊钧踏步走下楼船,面色复杂开口道:“不出宫哪里能见到这些可怜人。”

  两人朝楼船下方看了看,自然明白皇帝所指。

  河床上不止有水手破冰,陪船开道,途径逆流时,还有顶着刺骨寒风拉船的纤夫。

  汪宗伊发自肺腑回道:“陛下仁德。”

  至少在他看来,皇帝是知行合一的仁德。

  但朱翊钧却没接下这夸奖,自嘲一笑:“朕动动嘴巴罢了,到头来还是在寝用民脂民膏,只能算良心没坏,算不上仁德,差远了。”

  他也不说跟谁比差远了,身后两人不知如何接话,不由沉默了下去。

  走到甲板上后,朱翊钧从袖中拿出一份奏疏。

  他转过身,将奏疏递给朝汪宗伊:“汪卿,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马自强离京时,送来了最后一份奏疏,是关于科举的安排,卿替朕参谋参谋。”

  汪宗伊闻言,肃然起敬。

  他这位前任礼部尚书,时日无多,能不能过完今年都还是两说,竟然临走之前还心系国家,实在令人动容。

  汪宗伊怀揣着敬意,伸手将皇帝递过来的奏疏恭谨接过。

  看见封皮时不由愣了愣,标题曰——《迎接科举工作的新方向》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内阁辅臣与六部九卿这些亲近皇帝的大臣,行文上也越来越多这种怪异而不失精准的措辞了。

  他感慨一句,而后便收敛思绪,翻开奏疏阅读了起来。

  汪宗伊年纪大了,不再像年轻时一目十行——脑子还勉强跟得上,眼睛却是完全跟不上了。

  当然,看得缓慢也有好处,至少让他表情变幻的过程,显得明显了很多。

  好半晌之后,才定格为锁紧的眉头,僵硬的表情,怪异的眼神。

  汪宗伊缓缓合上奏疏,看着皇帝沉声回道:“陛下,恕臣直言,马公所奏,有些太过儿戏了。”

  “科举乃是国朝抡才大典,若是妄自添加些数算、逻辑因果学说这等下九流的东西,恐怕……有违圣人之道。”

  下九流还是比不入流好些的,汪宗伊也不是全盘否定这些东西。

  但要是放在科举里面,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马自强上这等奏疏,看来真的是病入膏肓,已经神志不清了,实在令人遗憾。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