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78合成系文豪>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17章 不就几个烂怂土人?(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如果王安忆追求那样的东西,按照江弦的方式写,那她将永远都只是江弦门下的一个小喽,永远没办法实现突破。

  章德宁的提醒非常及时,王安忆很快醒悟过来。

  是啊,那毕竟是江弦啊。

  他的语言是很多人公认为艺术的水准。

  她又何苦一定要将他视作目标?一定妄图着对他实现超越呢?

  想通这一点,王安忆苦笑一声,终于觉得心中顺畅许多。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章德宁和王安忆都很关注《红高粱》这篇在读者以及文化界内引起的反响。

  而阐述江弦必定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并引起极大的轰动的“江弦现象”,也一如往常的被验证。

  《红高粱》横空出世以后,《当代作家评论》这部在全国影响力巨大的文学评论类双月刊,于1982年第3期上一次性推出四篇评论江弦作品的文章,并全都是对《红高粱》这篇进行专论。

  评论家雷达《历史的灵魂与灵魂的历史——论“红高粱”的艺术独创性》:

  “惊异于作者江弦想象力的奇诡丰赡,他笔下战栗着、战叫着的半个世纪前的中华儿女,不仅是活脱脱的生灵,而且是不灭的魂灵。”

  李清泉《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

  “我觉得《红高粱》是强悍的民风和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驰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某些部分,可以和《红高粱》的某些部分在听觉和视觉上相互参照和相互辉映。”

  季红真《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红高粱”》:

  “凸显了民间抗日力量的勃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这在如今正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中格外抢眼。”

  作家从维熙《“五老峰”下荡轻舟——读“红高粱”有感》:

  “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小舟”的潇洒之作。

  “五老峰”就是编者按中提到过的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从维熙一句“五老峰下荡轻舟”,将《红高粱》这部在当今时代的文学意义勾勒了个完全。

  《红高粱》掀动满城风雨,江弦却和朱琳,以及《车水马龙》的剧组,一起坐上前往SX省首府的火车。

  中国电影家协会将在SX省首府X市隆重举行1982年“金鸡奖”、“百花奖”的授奖活动。

  “你说我这一年真够忙的。”

  踏上黄土地的江弦哭笑不得,“不到半年时间,我又是往西南跑,又是往东北跑,现在这又来了大西北。”

  朱琳一想,可不就是如江弦所说的一样,“到处看一看,对你的创作也是好的。”

  江弦也觉得有道理。

  他是得多去看看,多长长见识,不然万一哪天写个阿勒泰,别人说你都没去过阿勒泰,你怎么写的阿勒泰。

  虽然这事儿也不稀罕。

  毕竟文学界就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作家根本就没到过那个地方,却写出了关于那个地方的千古名篇。

  像唐代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写《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荡气回肠,实际上他根本没去雁门郡。

  还有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也没到岳阳楼,看都没看见过。

  苏轼就更有意思了,错把湖北赤鼻矶当成三国时期的赤壁,游览以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都特么没去对地方,把赤壁写的跟真的似得。

  82年的X市,繁华程度显然不比京城,也不比长春。

  江弦和朱琳转了转,看着街头有不少妇女蹲在道路两边儿,衣着有点儿土气,面前摆着编织竹筐,里面是鸡蛋。

  这会儿很多人管这个叫“鸡屁股银行”。

  这不是骂人的话,指的是“卖鸡蛋”攒钱的行为。

  天高黄帝远,西安环境相对宽松。

  这会儿,土地责任制改革到户已经开始实施,所以农民在种田的间隙里会散养些土鸡鸭,下的蛋呢,就私自卖两钱儿补贴家用。

  西安有意思的事儿还挺多。

  话说西北这边比较干旱,1974年,有几个农民X市的临潼区西杨村附近打井。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