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生论道,祸乱之源(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生论道,祸乱之源(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毕竟重农抑商,乃是数百年以来的主流观点。

  秦瑱如此举止,便如军队经商,与之前治国主流观点相悖。

  但现在听了秦瑱的逻辑推导之后,他突然发现兴建工坊,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出自秦瑱的治国理念。

  秦瑱建工坊,就是从本质上解决生产力短缺问题的一个步骤!

  想到此处,他便是恍然大悟,猛然看向了秦瑱道:

  “先生之所以在城外开建工坊,莫非是为了容纳多余的劳动力?”

  见诸葛亮说出多余劳动力几个字,秦瑱自是点头笑道:

  “吾于此处以工代赈,正是为了吸纳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则直至如今,大汉早已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农民!”

  “世家之所以能兼并土地,便是因为我大汉耕者太多,粮食过于丰裕,导致粮价过低。”

  “似乱起之前,百姓辛苦劳作一年,五口之家,共做五十亩田,可得余粮百石之多。”

  “可百石之粮,却只能作价数千钱,除却田赋、算赋、口钱之外,便只余千钱。”

  “粮价如此之低,使百姓家中无有积蓄,一逢灾年便只得卖田为奴。”

  “故要增进生产力,便要将多余劳动力集中,发展经济产业!”

  “如此,即便不再重农抑商,只要能保证百姓劳动力不浪费,便能维持家国稳定!”

  诸葛亮听到这一番话语,不自觉便摇头感慨道:

  “先生真乃天纵奇才也!亮此前观商君之书,只觉农业为国之本也!”

  “若纵容百姓离其田,则天下便会大乱!”

  “可如今思之,以农为本虽有其理,却也是祸乱之源。”

  “以农为本,抑制工商,虽稳定了大局,却也抑制生产力发展!”

  “大量劳动力由此空转,不仅难以富国,还会使得家国越发贫困!”

  “亮本来对此困惑已久,如今听得先生之解,方知何为治国之道!”

  说到此处,他便对着秦瑱躬身一拜道:

  “先生今日剖析此事,让亮多年疑惑为之一解,还望先生受学生一拜!”

  实际上他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候,他心中是存在疑惑的。

  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乃是根据现象进行的经验总结。

  天下为什么合久了就会分开,这其中的底层逻辑,他不明白!

  而现在他懂了,合久必分之理,在于政策施行跟不上劳动力发展的脚步。

  由此激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最终分崩离析。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刚开始建立之时,一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

  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却会慢慢开始进入停滞,直到衰败!

  归根就底,就是因为国家刚建立之时人口稀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直到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和土地绑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最终反倒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穷!

  这些道理,要不是秦瑱的分析,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现在知道之后,他才发现以往了解到的治国观点有多么的落后。

  可以说,之前他对秦瑱印象还只是能力出众的长者。

  而现在秦瑱在他心中地位已然超过诸多上古先贤了!

  别的不说,光凭参透了生产力与人世运转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就已经爆以往的思想家十条街!

  在这种参透了治国本质而施展的治国之政,他压根不敢想象能打造一个多强盛的王朝!

  因而现在,他只想通过一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

  不过秦瑱见状,却是微微一笑道:

  “孔明自也无须如此,今日之言,不过你我论道之语!”

  “现在孔明既然已知节流之法,可知当如何开源?”

  他将这些告知孔明,不是单纯教授知识,而是希望孔明能理解他的改革思路!

  现在孔明已经主动提出了第一种改制手段,那接下来就要孔明理解第二种手段了。

  诸葛亮听闻此言,自是再度沉思。

  虽说他现在已经理解生产力和社会运转的关系。

  可如何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生产力这种抽象的东西,当如何通过政策来推动发展?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之外,他暂时想不到任何办法。

  思虑及此,他再度发扬了自己不懂就问的精神,再度下拜道:

  “学生亦不知也,还望先生解惑!”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