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71章: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71章: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太子教令一出,满城刁民,翻手镇压。

  三鞭抽散刁民魂,上官我是大良民。

  各坊间有所动乱的百姓,才刚刚被有心人鼓动,集中起来。

  就看到大量的金吾卫列队前来。

  为首的人还想闹,直接就是一鞭子打在身上,疼得龇牙咧嘴。

  “尔等是要造反吗!”

  其他百姓听到这话,顿时一哄而散。

  造反,这个罪名可太大了。

  别看现在好像人多,可大多数就是吃瓜群众,跟着凑热闹。

  要是被按上一个聚众造反的罪名,可就完犊子了。

  自古百姓,畏威而不畏德。

  因为太子教令起来的些许波澜,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这里头主要也是没有官员参与的原因。

  其实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也是知道渗井的危害。

  汉朝的长安,就是这样没的。

  太子下令掩埋渗井,是好事。

  只是大多数百姓可不知道历史,只是遵循习惯而已。

  长安一到春夏就臭不可闻,到处都是臭水沟,百姓不知道吗。

  他们知道,只是不想承担更多的徭役,有所不满。

  魏王府中。

  正堂一片狼藉。

  李泰半场开香槟庆祝,宴席还没结束,得到消息后又掀了桌子。

  柴令武,房遗爱等人,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太子他怎么敢,怎么敢啊!”

  “父皇就不管管吗?”

  李泰没想到,太子的手段,敢如此强硬。

  直接调动军队,差役,强行镇压长安全城百姓。

  “可能是因为觉得跟徭役有关吧。”

  柴令武分析了一句。

  毕竟这事传上去,陛下也会觉得百姓是在反对徭役。

  李泰很气,却也没有其他办法。

  东宫里。

  内侍文忠得到消息后跟太子汇报。

  “崔盛玉传来消息说,这背后是魏王在推波助澜,安排人不少人去鼓动百姓。”

  “殿下,可是要查查,崔盛玉也许能帮我们找到些证据。”

  崔盛玉作为太子卧底,又是魏王党核心成员,可以说现在魏王那边几乎大部分的事情,都会被直接传到李承乾这里来。

  “不用,父皇心里清楚着。”

  这种事情去弹劾魏王,没有太大意义,二凤那边也不会得到什么结果。

  从如今的局势来看,二凤肯定是要保魏王的。

  毕竟魏王要是真没了,急的就是二凤了。

  如今让魏王作为缓冲带,还能在更多方面减少父子间的矛盾。

  “晋州送来的煤炭,已经送到长安有多少万斤了。”

  李承乾问道。

  晋州煤炭大半个月前开始,已经是不断向长安进行运输了。

  “约莫有两百多万斤了。”内侍文忠回道。

  听到这个回答,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

  在这里,他就不得不感谢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了。

  要知道在现在的运输情况下,如果只从陆路运送,一头双马拉车的马车,每日能装八百斤煤炭,从晋州矿场到长安大约六百里地,即便是满速日行六十里,也要九天的时间。

  算上往返,如果全部用马车来拉的话,需要7500辆马车,才能每天都把30万斤产出的煤炭拉完。

  7500辆马车,就是1.5万匹马,每匹马每天需要消耗精饲料大约40文,加上车夫工钱20文,每日就是90万钱,这还不算马车折损的费用。

  矿场日产130万钱的利润,一下子就去掉了90万,只剩下40万。

  市价一匹好马就要万钱,一辆双马车就是两万五千钱,买马车成本就是1.87亿钱了,单单回马车的成本,就需要467天,这就要一年半了。

  且不说,买1.5万匹马有多难。

  1.5万匹马,这都能组建一直万人骑兵的队伍了。

  万人骑兵,西域那边的小国,都能随便灭了。

  当然,这也就是李世民登基后,大力发展养马事业,在陇右设置了八坊四十八监,唐朝全国目前大概有马四十万匹,堪称华夏养马事业的巅峰期。

  历史上,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匹数量达到七十万六千,后来因为马太多,马场不够养,又把其中八个监牧迁徙到了河曲地区。

  除了自己养马,对外征战也是唐朝军马的重要来源之一。

  贞观十五年李绩大胜薛延陀,获战马一万五千。

  玄宗开元二年,薛仁贵之子薛讷大破吐蕃,获马匹近八万、牛羊四万等等

  此外唐朝的大量藩属国,唐朝也对他们表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你马匹。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