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30章 宋代:程朱理学(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30章 宋代:程朱理学(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而当时佛、道得到了很大发展,冲击了儒家学说的地位。

  为了使新学说仍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融合汉唐的经学,再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学。

  以相互杂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等方式,解决恢复儒学正统地位这一重大问题。

  因此在这一学术正统背景之下,程朱理学产生了。

  当然了,不管是历史背景,还是学术背景,最为重要的还是社会背景。

  由于唐朝和五代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加快。

  各个民族之间不论少数民族还是多数民族,地位空前平等。

  甚至五代时期,外来的少数民族还做起了皇帝。

  少数民族的崛起,严重影响了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民族矛盾尖锐。

  这个时候,就需要推出一种学说,丑化少数民族,建立新的意识形态来防范这些少数民族,进一步美化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士大夫们致力于寻找出儒学的新出路。

  以尊王攘夷的程朱理学便产生了,并在宋朝时期受到君主的大力推崇。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有,理是唯一准则,通过格物致知去认识理,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是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他们认为,理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万物之源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准则。”

  “理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天道、人道、物理、道德、价值等各個方面。”

  “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机理,人世间只有一个理。”

  “这个理简单地说就是道理,凡事都有个道理,有个原理,有个机理。”

  “这个理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信不信。”

  “理表现在具体要求上,就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等等。”

  “你仁就是理,不仁就是没理。”

  “你义就是理,不义就是没理。”

  “格物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它强调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探究,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

  “致知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它强调通过内心的思考和领悟,达到深入认识真理的目的。”

  “物极必反是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个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对社会现象、人类心理、自然现象等方面的解释。”

  “因此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论,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论。”

  “同时,程朱理学也强调实践和应用,主张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存天理、灭人欲,认识了天理,就要按照天理去办事。”

  “天理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人人都要按照天理办事,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处世,以古圣先贤的言行为标准处世。”

  “程朱理学的天理是狭隘的天理,比如吃粗茶淡饭是天理,吃大鱼大肉就是人欲。”

  “忠君是天理,否则是大逆不道。”

  “他们要将人的欲望消灭,如果人人都没有欲望,都无欲无求。”

  “那么社会就秩序井然,天下就长治久安。”

  “程朱理学还有个特点,特别强调气节,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说。”

  “人要想成才,就要按照这个路径走。”

  “认识天理,按照天理为人处世,不能贪图享受,不能有奇思乱想,规规矩矩。”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我原本的意思并不是这样的,被后来的帝王歪曲利用了。

  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最开始是针对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并非针对贫民百姓。

  可不知怎么的,这一思想竟被歪曲成这样,变成了束缚百姓思想的统治工具。

  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也是为了解决当前国家遇到的困境。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替频繁。

  连续的战乱使中原地带河道失修,水患连年。

  大宋君主又实行了不利于农民的土地政策,朝廷手中控制的田地日益减少。

  英宗以后,纳税的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

  而逃税的都是大地主,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主要落在贫苦的百姓身上。

  加之朝廷官僚机构臃肿,官俸开支巨大,奸党横行,为祸天下,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增长太快,土地过分集中。

  赋税徭役负担不公平,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

  严量的贫富对立和社会负担不公,激烈的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而这,无疑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思考对策,认为有必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以使天下太平。

  这就需要君主克制私欲,弘扬天理,于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虽然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本身具有抑制人性的弊端,加上历代君主的片面歪曲利用,使得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束缚老百姓思想的枷锁。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