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晚明风华> 第一百六十五章 《子牙弃官》(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六十五章 《子牙弃官》(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除了张刘两家对付朱家的手段,还有一个情报。

  张世勋之父张贤易,考满升迁,已经从归德知府升为山东按察使,正三品大员。

  明朝知府升迁,多是从三品的布政司参政,或者从三品的盐运使。

  连升两级到按察使的不是没有,但是不多。

  张贤易是二甲进土,曾经当过御史。他不是从知县做起,而是在都察院观政后放了监察御史,又做按察金事,再升知府。

  监察官员出身,本就起点高。又是二甲进士,从知府连升两级任按察使也属于常例升迁了,并不奇怪。

  按察使作为三司使之一,乃是方面大员。幸好张贤易是山东按察使,鞭长莫及,管不到南京的事。不然的话,要反制张家就难了。

  其实,宁采薇早就在布置对张丶刘两家动手。早在一个月前得知张丶刘两家阻止朱家招工丶威胁乡民应募时,宁采薇就在秘密安排了。

  和朱寅的特务手段不同,宁采薇的手段多少带着一股商业的味道。

  今年三月,她就请田义写了一封信,送到遥远的陕西给周家人,希望购置周家在青桥里的五百亩地,价格还高于市场价两成。

  田义信中说,如果周家不愿意卖地,那就置换。田家在关中有地,可以拿出一块,置换周家在青桥里的地。

  面子和里子,都给了周家。

  周家绝不可能驳了田义的脸面,不会考虑太久。所以这五百亩地,宁采薇完全有把握拿下来。

  周家全家搬到陕西多年,回到南京的可能很小。

  不出所料,周家人也快到南京了。

  等到周家派来的卖地人一到,朱家就再也不是租客,而是这块地的主人。

  那麽,张丶刘两家藉助周家退租赶走朱家的伎俩,也就不攻自破。

  等到他们派的人到陕西找周家,这块地早就改姓朱了。

  至于应天知府,他不贪赃枉法也就算了。要是他接受两家贿赂对朱家动手,

  那麽在他下令拆除朱家厂房之前,他自己的乌纱帽就难保。

  便宜姑父以南京守备厅的名义下一道命令,应天知府就会被停职待参。到时最轻也是降级调任。

  宁采薇第一时间就招来了张柱,做了一番安排。张柱又去找白莲教的龚纠,一起去了镇江。

  两人不是想联络镇江流民来朱家乞讨乞食麽?

  就让他们来乞讨!

  来青桥里吃大户!

  接着宁采薇取出一个秘密簿子,翻开之后看了看,又叫来康熙。

  「海商的事情布置的如何了?」宁采薇虽然心中有数,可还是要再确定一次,保证计划万无一失。

  所谓海商计划,一个月就开始推行,现在也差不多了。

  康熙胸有成竹的说道:「回采薇娘子,两家的货物已经全部装船,像南京织造府的贡缎丶锦绣丶松江大绒--都是宫里采办的贡物。」

  「截止昨日,装船的货物价值三十万两。三成是挪用的御用贡布,四成是其他大户丶豪商的货。两家自己的货只有三成。」

  「三十万两啊。这麽大的生意,对两家来说也是第一次做,按说应该顾虑重重。可采薇娘子算的准,他们还是做了。」

  「呵呵,要是那些船真被海盗打劫,换不回一两银子,两家怕是要债台高筑了。」

  宁采薇闻言彻底放心了。她一边扇着扇子,擦着脸上的汗,一边笑道:

  「三十万的生意是很大,足以让两家元气大伤,现银枯竭。可还不能让两家倒架,他们朋友多,有的是钱。」

  宁采薇对于商业史还是比较了解的,

  她知道,三十万两的大手笔,对于财大气粗的徽商丶晋商丶秦商等巨贾来说,算不得太大。

  秦商贩卖木材给朝廷建造宫殿,动辄价值百万两白银。普商对蒙古和后金走私,一单百方两的生意也算不得稀奇。

  但对于张丶刘两家来说,三十万两一单的生意就是了不得的大手笔了,之前都不敢想。

  可是暴利之下,他们怎麽可能不干?冒点风险,当一次客,转手就是二十万两的利润。二十万的利润啊,你居然不干?

  没道理!

  所以大半个月前,有个南洋海商找到张世勋,说希望购买进贡给皇帝的贡缎最少要一万匹贡缎,一百匹极其昂贵的丝锦绣丶一百匹同样昂贵的松江大绒。

  如果张家能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再额外收购价值二十万两的织物。

  这单生意很大,可转手就是二十万的利润!

  张世勋听到海商这个条件,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张家的走私货物,本来就以绸缎棉布为主,偶尔也勾结制造局和印染局丶神帛堂,倒卖一点最好的贡物,讨好海商。

  可是这麽年来,张家最大的出海生意也就是几万两银子一单。

  三十万两一单实在是有些吓人了。张家银库,也只有十几万两的现银啊。

  可是这麽大的利润不干,那不是傻麽?

  而且那海商十分痛快,表示只要货物装船,就付两万的定金。那海商说,洋人有的是银子,给钱最大方,只要货好!

  张世勋仅仅考虑了两天,就答应干了。

  说到底就是走私,张家都走私多少回了。无非这一次数量格外大而已,怕甚麽?

  但为了分摊风险,他找了刘家一起干。

  于是,张家和刘家动用了在织造局和印染局的老关系,要求倒卖御用贡缎一万匹,丝一百匹,大绒一百匹。

  银子一到,织造局和印染局的主管太监,当即答应了。

  说起来,南京两局倒卖御用贡缎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本来应该进贡给宫里的御用织物,每年起码有一半被倒卖。

  那麽缺口怎麽补上?不能只交宫里一半吧。

  那皇上还不砍了他们的脑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