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路上他们就商议好了,回去不能空着爬犁,得置办一批货回去。
营口是东北最早开埠的港口,这边洋货多,价钱还不贵,别说猫耳山了,就是通化也比不了。
正好赶在年根儿,家家户户都要采买年货,曲家有好东西,还愁着卖么?
做买卖就这么回事儿,这儿的货卖到那儿去,一来一回的倒腾,挣的就是个差价。
曲绍扬都打算好了,这一趟就算是来探探路,等来年开春,就在猫耳山弄个货栈。
一边收各类山货皮张,一边卖点儿当地没有的东西。别管买卖大小,挣钱就行。
剩下这七挂爬犁里头,有两爬犁猪鬃,四个半爬犁的山货、皮张,药材仅占半爬犁。
不得不说,这猪鬃真的是暴利。
他们论斤收了,回去按猪鬃长短整理好捆扎起来,按照颜色、长短分等级。
最次的一小捆也能卖四五十十文,要是纯黑、比较长的猪鬃,价格翻倍。
光是那两爬犁猪鬃,就卖了两千多两银子,能挣一大半儿还多。
药材价格也不低,尤其是山参、熊胆、麝香、虎骨这些珍贵药材,哪一样也不便宜,挣的也多。
皮张也不错,一张貂皮二三十两,猞猁皮价格还能稍微高一点。
豹子皮、虎皮更不得了,一张狼皮还五六两银子呢。灰皮、元皮虽然小,价格也不低。
相对来说,各种蘑菇、木耳、松子、榛子等山货,价格低,利润也少一些。
这做买卖嘛,不可能全都是特别挣钱的,总要均衡一下才行。
反正捎带手的事儿,多一个品种,就多挣一份儿钱。
曲绍扬这头费了大半天的工夫,总算把手里的东西都卖出去了。
回头算了一下,这些山货、药材、皮张拢到一起,差不多能挣几千两银子。
主要是里头有几苗大山参,属实不错,价钱卖的挺高,挣的也多。
“看起来,往后还得朝着山参使劲儿啊。
回头我再去趟甸子街那边,听二奎之前说过,那头参帮多,山上还有些老山狗子,手里头都有货。”
忙活大半天回家,曲绍扬一边整理账目,一边跟刘东山念叨。
“你这是打算把买卖做大啊?也行,趁着年轻,多挣钱。
你和秀芸往后多生几个孩子,生他十个八个的,到时候孩子们都长大了,再娶妻生子,这不就是个大家族了么?
多置办点儿家业,留给儿孙们,供他们念书,保不齐哪个考中科举就当了官儿。
再不然,咱也让孩子去留洋,出去看看世界,长长见识,多好?”
刘东山一边抽着烟袋,一边憧憬起未来。
留洋啥的,那都是听陈允哲他们说的新名词儿。
陈允哲成天走南闯北的,见识广,说是现在朝廷挑选人才,出国留洋,学国外的什么技术。
对于刘东山来说,他根本想象不出来大清以外的世界什么样。
他老了,这辈子没机会出去看看,将来要是儿孙有本事,能够替他出去看看,他就知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