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扰大家了。”告退离开。
李治在殿内又琢磨了许久,慢慢理清思绪。
武媚娘的三个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试类别,可定为“诗文”。
这原本就是唐高宗时期,在科举之中增设的类别,最开始是杂文,唐玄宗时期,名称改为诗文。
正是这项改革,使得高宗以后,唐朝读书人对诗词的兴趣大增。
初唐四杰,便都是在这项改革之后,涌现而出。
话虽如此,武媚娘的提议虽好,阻力却会很大。
通过一项都难,要想三项全部通过,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计划在纸上不断推敲演变。
过了许久后,总算有一个模糊计划。
只是要想完善这计划,还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对这时的科举太不熟悉,无法完全认清其弊端,若能找个参加过科举的人问一下,那便最好。”
细细一想,身边大臣之中,科举入仕的竟没有几个,就连刘仁轨,也是靠别人举荐。
忽然间,他心中一动,朝王伏胜吩咐道:“传狄仁杰觐见。”
狄仁杰自进入大理寺以来,过的并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长官,一共两位。另有一位顶头长官,官职是寺卿。
大理寺卿名叫辛茂将,是关陇集团重要成员。
他为人严肃刻板,任何事都喜欢按照规矩条陈来办。
狄仁杰这种跳出规矩之外的人,他本就不喜,再加上两人身份上的对立,刁难自然少不了。
大理寺其他官员,对狄仁杰也很不服气。
不说另一名少卿,就是几名寺正、寺丞,年纪都比狄仁杰大,经验也比他丰富。
狄仁杰并非积功迁调,有不少谣言都在说,他是讨好皇后,才坐上此位,更是让许多人暗生鄙夷。
若是别的年轻人,被如此针对,早就怒发冲冠,与同僚起了冲突。
狄仁杰却不同。
他年纪虽轻,心胸却很宽阔,泰然自若,平日有人对他不客气,也一笑置之。
众人只觉拳头打在棉花上,对他无可奈何。
时间久了,慢慢也有人发现,他头脑敏锐,处事迅捷,确有过人之处。
半月下来,大理寺官员们,虽大部分依然对他没有好脸色,却也有少数几人,认可他这个上官。
王伏胜派人来宣旨时,狄仁杰正在跟一名寺丞,讨论一桩旧案。
得到旨意后,狄仁杰匆忙入宫,来到甘露殿,拜见李治。
李治并未急着说正事,先向他问起在大理寺的情况,任职是否顺遂,是否有人为难他。
狄仁杰道:“回陛下,大理寺同僚对臣非常关照。”
李治知道大理寺是世家派系的地盘,狄仁杰不可能受到关照。
他如此说,显见年纪轻轻,已深谙处世之道,也不必自己多操心了。
李治笑道:“朕让你过来,是有件事想问问你。”
狄仁杰道:“陛下请吩咐。”
李治沉吟片刻,说道:“狄卿,你曾参加过科举,是吗?”
狄仁杰道:“回陛下,臣在永徽三年参加科举,考的明经科,侥幸挂榜。”
李治道:“你和朕说说,那次科举是否公平,是否有人作弊,主考官是否收受贿赂,又或者是否特意关照过某人?”
狄仁杰心中一惊,此等大事,他可不敢随意开口。
王伏胜细声道:“狄少卿,陛下将你调到长安,就是希望你为君分忧,你若爱惜官位,不愿得罪人,岂不是辜负陛下一番期望?”
狄仁杰心中一凛,昂然道:“陛下,臣并非怕得罪人,而是兹事体大,不敢妄言。”
李治缓缓道:“伏胜,给狄卿找一张椅子过来,让狄卿坐下来,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说。”
王伏胜领了诺,命人搬来椅子,让狄仁杰坐了。
李治则继续埋头处理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