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唐残> 第241章 乱投3(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41章 乱投3(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南派三叔81中文网
  

  再加上那些解救回来的人口和牲畜,还有大量俘获的土蛮为驱使和奴役;很容易就营造起来一大片一大片,以交州大港和海门镇为辐射中心的新屯垦去和聚居点来。

  然后依次为依托站稳脚跟之后,就会进一步的深挖当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土货物产加工方面的潜力了。这样安南沿海之地也就不再是单纯依靠,各种转口贸易造成的繁荣和景气,而是有进有出的长期稳定产业和受益群体了;这样也等于是在安南沿海地区变相造就了一大批有别于内陆,天然倾向义军的潜在既得利益阶层了。

  正所谓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是残酷和恐怖手段产生的畏惧之心,还是让人感激涕零或是歌功颂德的恩泽;经过最初的持续性之后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时过境迁的逐渐在人心当中消散和慢慢被淡忘;唯有辅以切身利益为纽带,才是最容易被继续保持和维系下去的存在。

  从长远上看,只要能够让这些在义军影响力范围内的士民百姓,能够得以果腹乃至有利可图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习惯了之后,就会自发的排斥和消灭掉那些,明显对于义军不利的因素和杂音了。

  而对于周淮安而言,最大的无形收获还是来自自身这只的军队建设和三观锻造。

  如果说之前那只还犹自带有传统起义军烙印和残余影响的怒风营,现在就已经通过一系列轮番远地、番外作战,产生家国、族类认同之下的荣誉、成就和征服感,而基本蜕变成一支,初步用自身勉强自洽的理论体系、信念目标所支撑和维系起来,姑且可以指哪打哪的新式军队雏形了。

  因此,在早晚宣读和贯彻的简明道理、口号当中,也适时给加上了“保护黎庶,不为虏犯”的例行内容。

  其中还有一个较大的收获,就是在当地收编而来四散于安南各地的屯田军户和戍卒,亦有两三千人。虽然普遍有些年纪偏大而不乏家室拖累,但是百战老兵的经验和技艺却是不差多少的。

  事实上这些来自北方的长征健儿,镇南戍卒,只要能够听过最初的适应期,在当地可以说都是战力爆表的存在,经常可以少击多的吊打当地数倍于自己的土蛮势力;而在周边地方具有广泛的威慑力。

  就像是当初驻防林西原的六千戍兵,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压制七源洞(经越南凉山附近)在内的数个强大部落,而令其世代不敢有所异心和举动。

  再加上他们其实已经没有明确的归属和建制,各自背景来历也比较杂乱,难以形成可以抱团的乡党之流;很适合作为扩军之后的地方守备力量,或又是预备役体制当中的中坚和骨干。

  因此,其中有不少人愿意放弃那些已经没有多少价值的军寨、戍垒,而携家带口迁移到义军控制下的安南沿海,甚至是更远一些的岭东之地去安家,以获得相应田庄中的安置宅地。当然了,对于他们的后续教育和改造输灌,也是不可以松懈的。

  自然而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是没有遇到波折和反复的事情;或者说在逐渐远离了交州发生消息和变动,所能影响到的范围之后,总有不信邪而螳臂当车的势力,想要借机称量一下义军的分量,来达成自身的野望和欲求。

  比如在南方的环州就遇到比较坚决的地方势力抵抗。在占据了环州州城而自我感觉良好的数十家大户士绅合力之下,那些被煽动起来的当地土团和乡兵,甚至把派去作为信使的一个小豪强兼族长的脑袋砍了丢下城来。

  然后就再没有什么好说,直接在大排掩护和弩阵齐射之下,拿车载的石锥撞锤轰开城门。以同仇敌忾的附从军马为先头杀进城中去,就此展开一番清洗和整肃;

  最后,除了大多数被刻意放过的贫户和未能参与守城的平民之外,一时之间各种被砍下的人头堆满了城门外。另有两千多丁壮被押走而发配军中劳役,至少十年到二十年以为效赎。

  然后,就像是一下子突破了某种人心上的临界点一般;或又是让人意识到,义军在日常令行禁止的纪律森严和于民亲善之外,也有对待敌手残酷狠绝斩草除根的另一面;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