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唐残> 第613章 南国春光岂再游(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613章 南国春光岂再游(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南派三叔81中文网
  

  但是作为相应求生求变的手段,这些世家门阀开始转入两京为代表的权力中枢,而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朝廷的体制当中去,而成为大唐政权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同样因为掌握了中枢权利而又拥有比常人更高的起点,更多的直接间接这政治资源和人脉影响力,导致这些世族门阀的子弟很容易就能获得清贵美职或是权柄之要。

  然后过雪球式的加这些政治资源和权位上的优势,进一步的叠加和稳固下来沿袭给自己子弟族人之后,也就在没有那些出身微贱卑下,或是寒门庶族中人什么事了。所谓诸多兄弟父子同榜,三代再阁的宰相世系就是这样诞生出来的。

  最终当皇权用来异论相搅,引入竞争和活力的科举制度,也变成高门甲地之间通过“通榜”“行卷”等方式,相互利益交换和政治妥协的工具之后,已经无力改变什么的大唐王朝,也就自然而然的迎来了他的末世之期。

  而中晚唐以来,因为上升的通道被逐渐的淤塞和堵死,失去了正常出路的寒门士子,就纷纷投身到各地藩镇的幕府当中,而成为地方对抗中枢的推波助澜之势。进而在天灾人祸走投无路之下,投身到此起彼伏的民间起义中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屡试不第的郓州人黄巢,也不过是其中集世代之怨望而应时而起的风云人物之一;而整个五代十国期间世家大族和门阀政治残余的崩灭与衰退,也可以说是这种最终反噬的渐进产物。

  但是同样可笑的是,因为这些世家大族已经与李唐王朝捆绑太深而利益同体的缘故,到了这个王朝末期,反而是想要救亡图存最为中坚的力量,而很是涌现出一大批忠臣良将来。虽然依旧没有什么卵用了。

  但是周淮安显然要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另一种让一切更加彻底的天翻地覆,也充满荆棘与艰辛的鼎革之路。所以需要尽量从一开始就尽量根绝和排除,各种旧势力的残余影响和流毒。

  而这座钱塘城也不会例外的,然而情况又略有所不同。因为这里既有内陆那些名城大邑一般发达的水乡河网和灌溉农业,也有类比广州、交州之类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河海贸易活动。

  作为杭州的州治和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和名邑,钱塘城以柳浦和吴山分别为新旧城的核心,构筑周回长约三十六里又九十步的数段新老城墙。

  而城中新旧七十三坊总计有户四万七千,口二十一万有余,几乎三分之一的人家都在从事船运、行商或是丝织、造纸、金银匠做等工商业相关的行当。

  由此产生的富家巨室比比皆是。因此站在高处望去可见,除了城坊墙围间连片乌棚灰瓦,还好些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和园林的轮廓,散落、依傍在低矮吴山上下和新旧城交接腹心的小内城附近。

  个中的主人,也是眼下的钱塘城中需要甄别和区分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既有可言上溯到东吴孙权时代,朱张顾陆的吴中四姓;又有王谢袁萧,乃是两晋之交永嘉年间衣冠南渡的渊菽。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