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皱眉:“听您老这意思,是准备让孙子接过你的爵位?这……你是否操之过急了?”
谢迁当然明白,张懋不可能无端提到张仑获得军功之事,既然说了,那就是对他进行某种暗示,现在想来也只有英国公继位人的问题。
大约一甲子前,年方九岁的张懋得成化帝欣赏,接替父亲张辅进入五军都督府。现在六十年过去,张懋想早点把接班人的问题落实。
不但要继承英国公的爵位,张仑还要继承祖父在五军都督府内的地位,而能帮忙的显然非张懋本人,而必须要有文官集团背书。
现在沈溪已出手相助帮张仑获得军功,张懋急需有文官魁首为张仑入主五军都督府造势,有谢迁这个内阁首辅支持,那朝中就不会有人反对张仑上位。
张懋哈哈大笑:“跟于乔说话,就是痛快,老朽年岁不小了,这几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还有几天苟活?年轻人不成器,只能出去历练一二,西北不敢让仑儿去,怕出事,便想让他到中原转转……幸好是沈之厚,换作旁人绝无可能让仑儿这么快便适应军中生活,也不可得到显赫的战功。”
谢迁听到这里直皱眉,心想:“回头真要好好查查,张懋那连话都说不利索的孙子,到底是怎么获得军功的,别是沈之厚为巴结英国公,蓄意虚报吧?”
本来谢迁就看不起年轻人,所以才会一再压制沈溪,现在连张仑都一并怀疑上了。
谢迁道:“这么说来,张老公爷准备退位让贤?”
“哈哈,就算不退位,也可以让我那孙子早些进都督府适应一下。”
张懋笑着说道,“这件事全仰仗于乔你了,光靠都督府的人,就算上奏,陛下也不会听,倒是于乔人脉广泛,若是你肯帮忙活动一下……相信尧臣他一定能在朝中有所作为。”
要让张仑当到张懋这级别的官职,必须靠朝中文官活动,能力或者说军功都不能成为主要因素,最主要还是倚靠人脉关系。
张懋没死,趁着自己还有余力,来跟谢迁商议合作之事,等于向谢迁抛出橄榄枝,若谢迁肯帮忙,张懋也不可能白用他,双方属于互利互惠的关系。
谢迁为难地道:“年轻人还是要多历练一下……如今尧臣正跟着之厚到江南平倭寇,怕是一年半载回不来,现在咱们谈这些,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张懋笑道:“就算尧臣不在京城,也不妨碍老夫帮他做点事,于乔觉得呢?”
谢迁一阵无语,过了一会儿才没好气地道:“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我现在正为沈之厚准备抛下中原那一大摊子前往江南平倭寇之事烦扰不已,你再遮遮掩掩的话,我要送客了。”
“哈哈,于乔你年纪老大不小了,脾气还那么冲,到底想要闹哪出啊?”
张懋说笑间,从怀里拿出一份书折,上面已将他的计划悉数罗列出来,塞到谢迁手里,道,“于乔看看,若是觉得合适的话,可以在朝中帮忙活动,若不妥你提点一下,老朽会酌情修改。”
谢迁没直接答应张懋,因为他还没想到有什么事能去找张懋帮忙。
如今的谢迁对张懋早不再推心置腹,反而在很多事上会反复权衡利弊。
谢迁说要研究研究,张懋实在拧不过,只能先告辞而去。
等回头谢迁拿起张懋的计划书看过后,心里直打怵:“这朝中人,一个个要么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谋划,要么是在为自家子侄奔走,可有一个真心为国为民的?”
思来想去,好像只有沈溪符合他定下的标准……沈溪在很多事上大公无私,而他自认为也是这种人。
为了早些将沈溪平南方倭寇之事定下,同时也是为稳定江南官场,谢迁连夜将杨廷和叫来商议。
“……张苑之前只在为守备太监的事活动,现在他派人四处联络,似乎想把整个江南官场都控制在手中。”
谢迁把自己得到的消息传给杨廷和知晓。
杨廷和道:“不是刚传出消息,说是陛下同意让沈之厚早一步前往江南,无论张公公有何布置,大概都会被沈之厚瓦解吧。”
“消息确定吗?”
谢迁皱眉,因为他当日沈溪上奏的票拟上写了不同意,想让沈溪留在中原将地方叛乱彻底解决后再出发去江南,利用这段时间他抢先把江南局势稳定下来。
至于张永,谢迁倒不怎么担心,因为谢迁觉得张永相对识大体一些,这跟张永之前在军中当监军太监时立下的功劳有关。
杨廷和点头:“今夜宫里便会下旨,大概两天后沈之厚就要从南阳府出发前往江南,他可能比张永张公公更早一步到南京……但行军之事不好说,就怕沈之厚会轻骑先行前往,江南官场这般混乱,难道他不想从中分一杯羹?”
谢迁对杨廷和的措辞不是很满意,皱眉道:“什么分一杯羹,不过是去处理一下军政事务,你当沈之厚跟张苑之流一样?”
虽然谢迁对沈溪有所不满,但他不允许旁人对沈溪的人品操守进行质疑,涉及沈溪是否会在朝中结党营私的问题,谢迁一向持保留意见,因为谢迁觉得,哪怕沈溪独断专行,也是自己提拔起来的,若是沈溪人品不好那只能说明他的眼光不行。
而且谢迁也不觉得沈溪品德上有什么问题,所以他不接受别人对沈溪人品操行上的攻击。
杨廷和知道谢迁的心态,赶紧行礼:“请恕在下失言,不过现在看来,他的确有可能会先一步抵达南京,把事都先定下。”
“没发生的事,谁都说不准。”谢迁道,“若是他将三军扔下,自己往南京,说明他利欲熏心,或许……”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