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1002 不容易搞】(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002 不容易搞】(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ddxsku新笔趣阁起点文学
  

  其实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早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是他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只有23岁。

  其实这些问题最应该由当时的内阁成员和六部大臣们商量考虑,但是内阁成员的表现如何。

  早期的成员周道登,崇祯帝问他,为什么宰相要用读书人。

  他一时不知道回答,就说要回阁中查一查书才能确切的回答。

  崇祯帝又问,近来文章里总是提到情面,这个情面是什么意思。

  周道登说情面者,面情之谓也,弄的左右的人等都憋不住要笑出来。

  温体仁和周延儒两位执政最长,揣测帝心,搞斗争很厉害,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上没有。

  关于贪污腐败,因为明朝正常的俸禄十分低,从海瑞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使得大量的官员贪污腐败,而且贪污这种事的情况就是搞了一次,停不下来。

  崇祯帝早期一直讲文官不爱钱,当时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上一疏,把这些情况说明了一些,崇祯帝觉得很满意,想提拔他,结果吏部尚书王永光给了一个建议,让韩一良指出最严重的事件,要重惩贪官,韩一良不敢说,最后拿几个被打倒的阉党做例子,崇祯帝十分愤怒,但是最终还是放过了韩一良。

  此后崇祯帝试图依靠特务机关来打击贪污,结果是这些个特务机关也是一样。

  时人记载,崇祯中期的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每缉获到州县官员送到京城的礼单就故意把收受双方的名字泄露给当事人,然后挨家索贿,直到满意了才罢手。

  东厂也是同样,有一个知县送了24两银子求翰林胡守恒撰写一篇文章,被东厂侦查到,去找胡守恒索贿。

  胡守恒还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但为了避免麻烦,还是送给东厂上下1000两银子才销了灾。

  面对满清,继承皇位的崇祯皇帝只有17岁,驾崩时只有33岁。

  他的主要对手皇太极是34岁登基,而且是一个极其老练的政治家。

  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兵部对于当时赶往京师勤王的军队不知道如何派遣,户部为粮饷着急,工部一时之间备不齐器械,袁崇焕被捕后,祖大寿和何可纲居然带着部队逃回山海关外,满桂与清军战斗时,城墙上边发大炮配合他,却误伤满桂的部队,满桂也受伤。

  这一切把明朝的虚弱展露无遗。

  其实关于气候,人口的大量增长和气候造成的农业减产,最终变成了大饥荒,而当时的政府拿不出任何办法。

  崇祯元年陕西大饥,饿殍枕藉。

  懋才奉命入陕调查,见故乡吃人的惨景,五月十八日上报灾情。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日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熟而死矣。于是死者枕籍,臭气薰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遣骸。臣来之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有抚臣岳和声,引盗赈饥,捐俸煮粥,而道府州县各有所施,然粥有限而饥者无穷,杯水车薪,其何能济乎?又安得不相率而为盗也?且有司束手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仅存之遗黎,止有一逃耳。此次逃之于彼,彼处复逃之于此。转相逃,则转相为盗。

  韦宝每每看见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都很难受,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流泪。

  并且也会为人民生活之艰难而难受,这完全是一副末日景象,但是政府还是要他们交粮饷,他们怎么会不造反,怎么会不起义。

  韦宝很多时候都不愿意面对这些不容易搞的问题,否则很容易把人逼疯。

  在现代的时候,感觉自己身为社会最底层,挨宰的鱼肉,上层不管怎么样,轮不到自己关心,自己管好一点点的事情。

  记得缴纳养老保险,别弄的到了老来,老无所依就可以了。

  但现在看来,和大明老百姓比起来,韦宝的日子算是好过的了。

  林文彪的办事效率很高,很快就顺藤摸瓜找到了聪古伦格格的藏身位置,把两名细作抓了,把聪古伦格格带到了京郊天地会的一处秘密据点。

  本来有三个细作陪着聪古伦格格的,还有一个细作偷偷潜回关外,去向皇太极报信去了。

  韦爵爷在知道聪古伦格格得到了妥善安置之后,稍微放心了一点点。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