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鹿鼎记> 【1004 韦宝见聪古伦】(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004 韦宝见聪古伦】(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新笔趣阁ddxsku起点文学
  

  明制部分来源于秦汉唐宋以降的汉族政治传统。

  不应当明初专制强化完全归咎于蒙元,明初君权的扩张仍是继承沿袭了唐宋以降君权上升的汉族政治传统。

  明朝人出于政治宣传,始终不遗余力地强调自身与汉唐宋的继承关系,否认与蒙元的关联。

  朱元璋自称“远稽汉唐,略有损益,亦参之以宋朝之典”。

  这也一直成为明朝官方的宣传口径。

  从种族和军事扩张角度出发,论证明初朱元璋向汉族政治传统的收缩和“回归”,或者“江南本位”。

  朱元璋自我作古,独创了一套政治制度。

  朱元璋个人在制度创设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洪武制度的影响只能以抽象曲折的方式进行,投射到朱元璋的意识里,然后在经过他的有意加工而作用于制度建设的。

  显然,“名不副实”、“名同实异”的情形会更多出现。

  但古经、古制对朱元璋的幽微影响,则是无可否认的。

  朱元璋与大臣讲论经史、热衷古经的史实。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古代经典是逐渐熟稔的,古代理想的政治秩序也确实是他所想望的。

  朱元璋在洪武后期,确实参照儒家经典来施政,这与洪武中前期相比,确实形成了对比。

  朱元璋至少是在治国理念上有参酌三代古经的愿望。

  进一步而言,洪武时期在制度实践上,也未始不有古典经书的投射存焉。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后来声言:卒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朱元璋所谓“自古”固属饰辞,但他确对古制有过研究,不能完全排除他回复古制的愿望和设想。

  洪武年间官制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官名和新的机构名也不断浮现。

  四辅官、大学士的设立,均为朱元璋比附经典、斟酌古制而成。

  洪武时还曾仿照《周礼》,改给事中名为元士,后又改为源士。

  朱元璋强力推行的《大诰》,定名亦来自《尚书》。

  综而言之,朱元璋的制度来源,综合四种来源,蒙元,汉族传统,自我作古,远仿三代。

  当以“多元到一元”来解读洪武制度的复杂来源。

  “多元”即意味着洪武制度的来源多元,也是解读洪武制度的视角、进路多元。

  “一元”则意在凸显朱元璋的熔铸作用。

  经过朱元璋的头脑过滤、刻意形塑和制度实践,多元的元素得以整合,并且打上了朱元璋个人的独特印记,不再是原先各自的本来面目了。

  这体现在古经中的经典政治理念,已为朱元璋所深刻改造。

  唐宋以降君权加重的趋势加剧,而士大夫所鼓吹的绝对忠君等理念也为朱元璋所利用、强化。

  蒙元制度中的臣僚奴化为朱元璋所承袭,官僚工具化和服务取向加深,同时分封制、边疆管理等隐微之处也为朱元璋所改造吸收。

  红巾军早期制度遗产,朱元璋本人的原创元素,也都赋予了新的形式。

  洪武制度应被视作一个“多元到一元”的演变过程。

  虽然来源复杂,但洪武制度最终以开国之君创业垂统的面貌确定下来。

  朱元璋凭藉恢复中华的名义,在政权建立之初获得了相当大的合法性。

  他的政权又来自于一个完全独立、无所依傍的军事集团,不需要依靠、妥协于任何社会阶层和地域集团。

  于是,朱元璋本人的权力,得以无所顾忌地生长、扩张,他的创制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裁量权和随意性,正所谓“帝方操威柄,学士无所参决”。

  明朝制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朱元璋制度。

  韦宝的制度也是如此,天地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韦宝自行搞定,都是韦宝指明了方向的产物。

  所以,天地会的制度,也实际上就是韦宝的制度,这和大明王朝的建立,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韦宝不需要依附于任何势力,天地会的制度,不用被任何势力影响。

  韦宝终于交清了六百万两纹银,聪古伦格格也被弄进了京城。

  聪古伦格格是被扮成一户大户人家的侍女而带入京城的,这样的事情对于建奴的细作很难,对于天地会统计署来说,毫无难度。

  韦宝第一时间去看望了聪古伦。

  聪古伦被带到一家深宅大院的后院,便没有人来管她了,任她叫破了喉咙也没用,倔强的出来格格甚至以死相威胁,居然也没有人来。

  就在聪古伦考虑是不是要真的自尽的时候,就连绳子都挂上了树梢。

  韦宝来了,“你干什么啊?”

  聪古伦格格正抬头望着树上的绳索,见是韦宝,惊喜道:“是你!?”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