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就按他的说法,继续进行打坐的实践。只是观想自己的莲花,如果出现其它念头,尽量不去注意它,让它自己跑掉。过了好几天,渐渐地,这些念头影响程度比较低了,人也渐渐从烦恼和焦急中,平静了些。
但此时,却发生了第二种情况,就是昏沉。
当一切念头都不注视它时,就如同在自己的视野里,或者自己分辨的能力里,蒙上了一层纱,世界和心绪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的后果是,念头淡了,而观想也淡了。
我发觉,打坐中,我居然睡着了。或者说,到了某种接近睡眠的状态。我读过经典,知道,这种情况,叫做昏沉。
求教于刘大哥,他说:“昏沉是大部分人必须经历的状态,我们都经历过。要知道,昏沉的根本原因,是无明。而无明,是我们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所有佛教徒的成就,都是智慧的成就。所谓智慧,就是破除无明的状态。”
“还是跟你打比方吧。”刘大哥已经习惯先给我讲理论,然后再打比方的办法,因为我这样好接受。以前,我是比较讨厌打比方的,因为总觉得,那是对那些不懂概念和定义的人的办法,对聪明人来说,打比方没必要。
我不是不聪明,但在这深奥的佛学理论和实践中,我又显得太笨。我明白了,什么叫开智慧的境界。以我这种中上之资的人来说,尚且不能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可见它最深奥的教法,得是多么聪明的人才听得懂。那说出这些理论的人,得是超级的聪明。
“我们还是以水来作比喻。没有巨大的波浪和翻腾的水流,你就能够清楚的看见世界了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水,其实是浑的,没有什么倒影的功能。浑水中的泥沙,就是你的念头,你不重视它,但它依然存在。按初学佛的人来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杂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继续说到:“越是聪明的人,初学佛时,杂念就越多。但是,自己不要企图去压服这些杂念,因为任何棍子和刀剑都征服不了浑浊。该如何应对这个情况呢?”
我答到:“安静下来,让它慢慢沉淀。”
“对,你的情况,就是没有真正的安静的决心。”
我决心不够,这不可能吧。为了学佛,我几乎抛弃了家庭和身体的快乐,来到这个偏远的地方,怎么说我决心不大呢?
“安静的决心,不是让你,任凭妄想起伏,不去重视它,也不叫安心。安心的初步,是死死抱住你的观想,反复拉回,努力让观想成为习惯。这是个笨办法,但要让一个聪明人变笨,是很难的,除非。”
到了这里,他突然卖个关子,不往下说了。我却急得不得了,赶紧问到:“除非什么,你就直说。”
“除非,你有向死求生的心。痛念生死,觉时光之短暂。发心向道,看宇宙之无穷。”
他居然来了一句对联,工整且意味丰富,我不得不说,这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在我之上。
“也许你从哲学上,已经有这个意识。人的生命,不管是从空间的广度,还是时间的长度来说,与无限的宇宙相比,都如电光火石一般短暂狭小。也许你从身边人的事例来看,你也会发现,一切都在改变,生老病死,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经常突然发生。”
他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我的父亲,在我没有见证的情况下突然死去,因为一只羊,太没道理。我的母亲,突然倒下,在一切抢救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我也没能够延长她的生命。
“这种最普遍的生命现象,是人类烦恼的根本原因。当年佛陀也是看到生老病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才发心,要找出世间的大道,这才出家,寻找真理。所有修习佛教的成就者,最初都是这种真理的追求者。”
他继续说到:“为什么要拼命追求这个真理?佛陀可以一个人孤独地忍受雪山之苦六年时间?因为生死的逼迫,让人不得不抓住一切努力,来破解它。所以,不管是念佛还是打坐,只要你修行,最初的信仰,就来自痛苦的逼迫。当你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痛苦,当你企图努力摆脱它时,你的道心就坚固了。”
我理解,这种对生死的决心,我还不够痛彻,所以,有时在打坐时,有点得过且过的心态,还自我安慰,这种心态是一种超脱。
“古人讲: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以哀兵必胜的态度,才有可能从生死轮回的牢笼中冲出来,成就超脱的大道。如果你连抱住一个观想的决心都没有,能够成就什么呢?”
此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大惭愧。我这种态度和决心,甚至赶不上妍子,她都知道,要用自己尽可能的时间和努力,追求解脱。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相信它。我教给你的观想,你有可能在心底里认为,这也只不过是一种妄想。”
对啊,我经常怀疑,凭空想象的东西,值得我那么努力地记住它吗?我有时甚至怀疑,这种办法,是不是有点傻?
刘哥当然看出了我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是他的智慧过人,那就是他也经历过这个怀疑的过程。
“怀疑本身没有错,因为最大的成就,往往来自最大的怀疑。比如禅宗参话头,就是一个巨大的怀疑和问题,比如有一个话头是:我是谁?这就是自己怀疑自己,这个巨大的问题横亘在你的思想中,集中了你的全部注意力和热情,直到有一个,你的头脑中只有这个问题了。”
“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问到。
“我没认真学过这个法门,我想,那大概是有点痴呆傻
的状态。可以说是,整个心思都只有这个疑问了,为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除这个念头以外,对其它事情,完全就心不在焉。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触发因素,或者听到一个声音,或者受到某个刺激,突然灵光一现,智慧被触发,大放光明,开智慧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