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黄汉华与秘书在税务署办公室内谈论朝鲜王国使团的时候,二十岁就考中生员(朝鲜科举的生员,地位较高)、文科及第,历任权知承文院副正字、艺文馆检阅、礼曹佐郎等清要职务的赵初彦,也正在国营东方宾馆的房间内与随员们闲聊。
来到东岸也有好几个月了,赵初彦原本因为饱学儒家经典而产生的傲气已消磨了大半,不过看起来似乎对东岸这个上国——其实就是宗主国,朝鲜君臣还扭扭捏捏不好意思承认——的种种奇怪现状有些不满。
比如,原本听闻上国名字中带“华夏”二字,赵初彦还满怀期待呢,结果这么一圈逛下来,他现在内心里已经不承认东岸是“中华”,并且都写在了自己的随行记录里。
在他看来,东岸国虽然兵甲犀利、豪富无双,但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礼”,与外国交往时的“德”非常欠缺,非常功利,可以说是唯利是图,让他好不适应。举个例子,朝鲜使团因为出行经费不足,故随船携带了包括高级毛皮、药材及其他朝鲜特产在内的诸多商品,沿途又采购了一些东南亚、印度或东非特产,统一带到了东岸销售。在他们船只曾经停靠过的各种港口,东岸商人与其锱铢必较,几乎不让他们占一点便宜,让赵初彦心里老大不痛快。
而在抵达东岸首都后,他们将包括熊皮、海獭皮、貂皮、锦缎、整参及文房四宝在内的诸多特产,作为国礼先给了东岸外交部门的官员。而作为回礼,东岸人提供的商品虽然也很不错,但就价值而言,却与朝鲜这边差相仿佛,这更是令赵初彦气得不行。
他犹记得,当初国中有人去明国首都北京时,虽然路上会被辽东总兵的人马勒索财物,但进了京城后就像回到了家一样,明廷不但将他们安排得好好的,还派人陪他们游逛,有时候还会参加皇家的一些典礼,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朝鲜人献上的折扇、帽子、纸、砚台等所谓的国礼(其实都是不值钱的东西,可见朝鲜君臣的小家子气),总能换回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回赐,往往让一众出使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仅有的几次得到回礼较少的情况,也不至于让他们亏本,可以说朝鲜人是超喜欢去北京的,比如当年万历皇帝过个普通生日(12岁生日)还要派使团去,也特么的是没谁了。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赵初彦觉得东岸国不够大气,“礼”不行。如果再将他们不读圣贤书、不敬名教这种事综合起来看,这个东国显然称不上华夏。在赵初彦心中,也只有当初那个将他们从倭寇手中拼死解救出来的大明,才有资格称华夏、称中华,而素来仰慕中国“礼义之邦”,并很好地学习、践行了这套价值体系的朝鲜王国,则是“小中华”。如东岸国、荷兰国、佛郎机国之类的国家,虽船坚炮利、富甲一方,确是蛮夷之辈,国中自然是道德底下,人民自然是丧心病狂。在这方面,朝鲜这个小中华还是有优势的!这是赵初彦最近愈发坚定的观点。
“终日蝇营狗苟,追逐铜臭之利,以奇技淫巧为荣,漫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事。长此以往,将何以警心目乎?至此果知东朝之人不尚斯学也。”这是赵初彦上一封报告文件内写下的一段话,应当很是能够反应他如今的心态。他虽然较为开明,但并不代表他就认可东岸人的一切,说起来赵初彦甚至还不如明末李贽、湖北三袁等学者开明呢,在朝鲜那个隐士国度的土壤中,确实也产生不了什么思想大家,赵的开明,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罢了,也不知道当他此行结束时,又能够有多少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