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了后纷纷应是。大家都明白,这次只有两万余人渡江,对岸的清军数量还不多有多少呢,也许是他们的两倍甚至三倍,火枪、大炮的数量想必也是不少,战斗力应该也是有的。东岸人如今所恃的优势,无非就是轻便的野战火炮数量众多,且刚刚打了打胜仗,士气正旺罢了,真要再度展开一场大会战,胜负犹未可知。
不过,清军与东岸厮杀这么些年,对黄衣贼“铳炮犀利”的特点应当是记忆深刻,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他们应该也不倾向于与东岸人进行野战。毕竟东岸军队来去如风,经常从海上登陆,打你一个措手不及,而匆忙集结起来的部队,人数不多、枪械不精、火炮不足,打起野战来自然大败亏输。
清军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套路,还是倚坚城、用大炮,与来攻的东岸军队进行大战。就像多年来他们驻守余姚县的军队一样,修筑了大量堡寨,安放了百余门大大小小的火炮,东岸人正面攻来,那也是头痛得紧,不付出重大伤亡那是休想有所寸进的——清军的火炮从数量上来说其实并不比东岸人少多少(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即便是处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和平年代,满清全国现役火炮数量也超过了五千门,这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且他们从老奴时代就极端重视火炮的作用。前有浑河之战用俘获的明军大炮轰开浙军阵型,后有黄台吉时代辽东三矿徒携带大量铸造人才来投,满清的铸炮工业还是很发达的。此后多次入关,遇到坚城全部是用重炮轰塌城墙的方式攻破,比如1644年轰塌太原城墙就是经典战例。
但清军的火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同等威力的情况下,往往比东岸人的要重上很多,以至于无法移动。而且,他们铸炮的思维也很僵化,铸的多是18磅海军舰炮,拿来攻城用,甚少有用于野战的轻便火炮,这个毛病也是在引入了大量来自联合省、英格兰、葡萄牙的军事教官后,才慢慢有所改观的。
但无论如何,现在清军阵营内,所使用的轻便陆军野战炮数量也不是很多,这可能和他们的军事生产体系转型比较缓慢有关。即便偶有的一些野战火炮,口径、射程、质量、寿命也远不如东岸人的,因此在双方人数相仿时打起野战来真的太过吃亏,故他们一直极力避免这样做。
不过在守城的时候,这个劣势就不复存在了。就像余姚县那边一样,清军在要塞城头安放上大量火炮一点问题都没有,反正也不需要移动,和东岸人对射就是了,谁怕谁啊!我大清在锦州、在北京、在开封、在西安、在襄阳、在南京都有铸炮工场,在部分外洋技师的改进下,火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一个要塞放上几十门火炮,搁刚入关那会也许用不大起,但在三十年后获取中国大量人力物力的今天,却已经不是那么困难了。
所以,这些年来,清军对东岸一直是用一种坚城利炮的战术,以期用最少的兵力,达到最大的效果,以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他处,尽全力解决大顺这个主要敌人。相信几年前东岸人如果不与鲁王一起主动进攻绍兴府的话,清军仍然会继续贯彻这个政策,直到解决了李顺政权,然后集结重兵,一举解决宁波和登莱的麻烦。
这次东岸人闪电般攻占嵊县、上虞,并包了余姚清军的饺子,清军前后损兵折将几近三万人,已经是伤筋动骨。就是不知道等到儒尼奥率两万三千名大军渡江西进之后,清军还会不会与他们展开一场会战,以彻底扭转局势——东岸人希望如此,清军应当也有这个冲动,因为一旦野战获胜,东岸主力全军覆没,宁波也将无兵可守,就是不知道清军能不能忍住这个诱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