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事业的大发展,无疑是对外贸易的前置条件。想想吧,如果没有足够的运输船,克里米亚汗国的农产品要怎样才能运到意大利?如果没有堪称垄断的运输能力,克里米亚人如何会甘心在哈吉县进行粮食集散?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哈吉县因航运而兴,进而带动了大宗商品贸易,而大宗商品贸易又催生了金融业的繁荣,这种繁荣再反过来带动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吸引资金和人才持续流入,这就是所谓的良性循环。
二十五万圆的物资援助,对哈吉县政府来说固然是不小的开销,但也绝对不是不能承受的。他们在金融市场上发一笔债,差不多五六年时间就能完全消化,经济上的压力不大。而且,休达县、丹吉县一旦发展起来,对哈吉县的未来也是好事,因为它们可以让哈吉县的商业触角深入到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进出口贸易额的大幅增加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情。
与锐意改革的克里米亚汗国相比,老迈的土耳其帝国几乎没有太多的变化。科普鲁卢家族为了保住大维齐的地位就耗尽了心力,地方总督和军阀们三心二意,只顾给自己捞好处,同时与伊斯坦布尔的野心家们结合在一起,不断掀起波澜,使得朝堂上的党争日趋激烈。此外,尾大不掉的加尼沙里军团、斯帕西军团也不断闹饷、兵变,政府为了安抚他们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同时还许了很多官位,这进一步加剧了政坛的混乱程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糟糕的外部环境。奥地利人的威胁始终无法排除,战场上不断传来令人沮丧的消息,波兰、俄罗斯也对他们虎视眈眈,境内的基督徒们也蠢蠢欲动。试问在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这个老大国家的改革如何能进行下去?而不改革,实力如何增长?不但不能增长,怕是还要下降!
克里米亚汗国的实力日益提升,宗主国的实力日益下降,此消彼长之下,再过一些年头,难道不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吗?别忘了,东岸这个大号搅屎棍在黑海地区的实力可一直在稳固增长呢。马上海军也要进驻哈吉港了,为克里米亚汗国培养的官员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之后,也逐渐走上了政府的中坚岗位,大汗家族又素来和东岸关系密切,以后克里米亚汗国怕不是会有两个宗主国了。而这两个到底谁说话更管用一些,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完全就看东岸国力和影响力增长到什么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