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唐朝小闲人> 第六百三十一章 证明之课(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百三十一章 证明之课(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ddxsku81中文网
  

  “副督察好!”

  众人齐声道。

  较之以往的稀稀拉拉,这一次还带着一份尊敬和一份激动。

  韩艺来到讲台上,道:“在上课之前,我先要说明一点,这是一堂证明之课。”

  证明之课?

  一干学员都困惑的望着韩艺。

  韩艺道:“在早些时候,有人说我没读过书,字写的丑,没有文化,我觉得字丑不代表没有文化。”

  尉迟修寂歪着脑袋,所有所思道:“副督察应该说的不是我吧!”

  边上的卢开明低声道:“你还有谁?”

  尉迟修寂顿时紧张兮兮道:“那你说副督察会不会报复我。”

  卢开明翻了下白眼,懒得搭理他。

  裴少风笑呵呵道:“那什么才能代表有文化?我想副督察应该朝中大臣中字写得最丑的吧!”

  “哈哈---!”

  一干学员都大笑起来。

  妈了个巴子,我这才几天没来,又跳了起来,真不知长孙延是怎么教书的。韩艺很是尴尬,轻咳一声道:“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我虽然字差,但是我长得帅。”

  元烈虎惊恐道:“韩艺,你是没钱买镜子么?”

  笑声更甚。

  你这混蛋长得难道很帅么,要是独孤无月说这话,老子就忍了,你也好意思说,真是日了狗了。韩艺见元烈虎这个捣乱分子在,不太好忽悠,于是道:“行了,行了,不跟你扯了,一点幽默感都没有,但是我这一堂课要证明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今日就拿出一点真功夫来,让你开开眼界。”

  柳含钰好奇道:“这如何证明?”

  韩艺笑道:“这个问题问的匪巢,相信你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

  他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继续说道:“博古通今。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得越古,你的文化程度就越高。”

  这样也行。

  所有学员均是一脸困惑。

  韩艺也甭管他们认不认同,自顾说道:“那么今日我就要跟你们讲述一个春秋时代的君主,够古了吧。”

  现在复兴贵族精神气焰越烧越旺,大家都成君子来的,因此倒也没有人跟韩艺争辩,关键他们也好奇韩艺要讲哪个历史人物。

  韩艺立刻揭晓了答案,在木板上写了三个字---宋襄公。

  “宋襄公,你们应该都认识吧!”韩艺笑道。

  尉迟修寂大咧咧道:“咋不认识,我听我爷爷说起过他,就跟猪一样蠢,一点也不懂得打仗,稳赢的战都让他给打输了。”

  韩艺笑道:“你说的是泓水之战吧?”

  “对对对!”

  尉迟修寂连连点头道:“就是这泓水之战,我当时听着就捶桌子了,三岁小孩恐怕都比这宋襄公要强。”

  韩艺目光一扫道:“大家也都这么认为的吗?”

  有不少人纷纷点头。

  崔有渝道:“我不这么认为,宋襄公何错之有,他信守道义,仁义为怀,乃君子也,若要说也只能说他技不如人罢了,决计谈不上蠢。”

  也有不少人点头支持崔有渝的观点。

  日!剧本不是这么来的啊!韩艺听得一愣。

  因为他预计的是,这些学员肯定会大肆讽刺宋襄公,因为在后世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历史教材都是拿宋襄公当反面教材,春秋五霸,宋襄公是最窝囊的一个,说得就是跟猪一样,敌人过河时,你不去打,敌人列队时,你不去打,敌人列好队之后,你去打了,结果自己差点死了。这不就是猪吗?

  但却没有想到,竟然会有人认同宋襄公。

  这都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因为后世的中国经历过一段屈辱史,因此老爱否定中国的过去,什么儒学毒害中国几千年,都不要外人说三道四,自己就先给否定了。

  但是现在不同,现在的汉人那是世界上最骄傲的种族,他们肯定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他们都引以为荣,时代造就观念的不同。

  慕容舟航突然站起身来道:“话也不是这么说,宋襄公不过假仁义,他希望能够将自己伪装成一个仁者,好让诸强服从于他,他没有齐桓公的实力,却想成为齐桓公那样的人,实乃不自量力,不自量力也是愚蠢的一种。”

  崔有渝道:“君子不代表不能争,孔圣人不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宋襄公用仁义去争,有何不可?纵使败了,败的也是光明磊落,楚国乃背信弃义,胜之不武。”

  慕容舟航道:“何谓仁?难道就是不断的动战争吗?为了宋襄公自己期望的霸业,宋国子民付出了多少性命?”

  长孙延在后面听着怪郁闷的,他律法课虽然也有互动,但是没有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韩艺都没有说几句话,大家就睁得面红耳赤。

  崔有渝道:“是楚国不守信约,竟在谈判中,将宋襄公给捉走,这才引了战争,楚国那才是小人之举。”

  越多的人加入争论行列,这一回大家旗帜鲜明。

  这都是因为慕容舟航、尉迟修寂代表的鲜卑军阀贵族,汉族文化还没有融入到他们的血液当中,他们认同的胜者为王。而崔有渝、柳含钰等人代表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他们认同的仁信、道德,不同的文明文化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