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解释德国海军部到也能够理解,但在心里上怎么也过不去,毕竟以前德国军舰一向都是注重防御的,现右突然来了个急转,肯定接受了,于是最终经过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将水线装甲带増加到180mm厚。
但这一改动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増加了大约800-1000吨的重量,使总吨位肯定要超过原来的20000吨;二是会降低军舰0.5-1节的速度,可能最终的速度达不到27节。除非是在其他地位削减重量,
最后双方协商决定,取消全部的**发射管;将6座双联150毫米副炮,改为4座;将8座双联105毫米速射炮,改为4座双联105毫米速射炮,4座双联88毫米速射炮。这样调整下来,可以减少大约5-600吨的重量,免强可以达到德国提出的技术要求。
其实在主力舰装备**的作用并不大,因为这个时候炮战的距离已远超过了**的射程,而主力舰也不可能冒险靠近敌舰发射**,因此**的作用主要是用在对失去战斗力的敌舰补枪,但主力舰出动,肯定会有随行的护航军舰,这些军舰上装备的**也可以干这种活,而且还比主力舰干得更好。当然这又涉及到怎么算人头、计战绩的问题,不过这和军舰的建造无关。
当然这样调整之后,副炮的火力肯定是被削弱了,不过军舰的战斗力主要是看主炮,由其是主力舰,都是比拼主炮,副炮的作用只是对主炮的补充,以及在一些低强度的战斗中使用,或者是对付抵近施放**的小型军舰,因此对军舰的整体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
初步设计就这样确定下来,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深化的设计图纸,以及和各种载荷、负荷、力矩、承力等数据的计算,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由其是在这个没有机算机制图的年代,完全要靠人的手工绘制完成,而且有时候只要是有一条线画错了,整张图纸也就基本作废了,因此仅靠海军小组的几个人当然是无法完成的,好在是这样的绘图员在德国有的是,海军小组只用给他们提供指导,动动说就行,绘图的事情全部交给徳国的绘图员来完成。
而就在双方进行军事交流的同时,华东**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访问也在顺利的进行,首先访问的是奥匈帝国,徐济超和李三杰在这里受到了十分热烈的接待,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都在当天接见了两人,显示出十分高规格的礼遇。
不过徐济超和李三杰对这位奥匈帝国皇帝的主要印像是茜茜公主的丈夫,而非皇帝本人,不过这位公主早己去世多年,因此两人无缘一见芳颜,相比之下,皇储弗朗茨?费迪南大公在历史上的名气要比他的皇帝伯父大得多,正是皇储的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估计皇储也不会希望自己以这样的方式在历史中留名。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