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安插自己的亲信呢?赵煦不敢确定,也不敢说出来,更不敢去细想。
如果宋夏开战,把高太后安排到禁军之中的这些官员,都派到西北边地去打仗,或许京城会安全了不少。
所以他比较支持开战一派的观点。
高太后其实和赵煦想的差不多,只不过出发点不同。
她如果想学武则天称帝,如今她自身最大的缺点,是威望上,在文人中间还好说,可是在武人心里,似乎就不太够分量。
给某些武人高官厚禄,调到禁军中来,似乎还不足以完全得到这些武人的忠心。
武人想的什么,她不是不知道,就是在外战上,能获得一次能拿得出手的胜利,能振奋人心,提升军队士气。
所以高太后也想由她主导一场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战争,至于付出多少代价,要死多少人,不是她要算计的事情。
可是朝堂上几百官员吵个没完没了,赵煦和高太后虽然各怀心事,可也不能纲常独断,总要得到文武百官之中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行。
主战牌和主和派争来争去势均力敌,那些原本看上去默默无闻又好似事不关己看热闹的中间派官员,似乎就成了两派拉拢的对象。
主和派之中的官员位高权重,在拉拢墙头草的过程中,似乎逐渐占了上风,而主战派则慢慢陷入了弱势。
赵頵的内心是害怕战争的,只是他愿意相信杨怀仁是无辜的,他觉得西夏人陈兵边地,是早有预谋的,而拿梁乙檀的死说事,只不过是一个由头而已。
让杨怀仁当替罪羊,他是极其不愿意看到的,他就这么一个能说话不用动心思的朋友,他不愿意看着他就这么背负冤屈,被绑了交给西夏人。
所以他极力支持主战派。
两位宰相范纯仁和吕大防,他们这样的大儒,从心里是不愿意看到战争的,因为战争就以为着靡费大量金钱,要死人的。
他们也觉得,以杨怀仁的性子而言,要说跟梁乙檀这样的人不和,那简直是肯定的,可要说杨怀仁下狠手杀人,那也无法说服他们。
所以他们二人一言不发,考虑的是另一个问题,这里边是不是有别的阴谋?
从以前的经验来看,只要是宋夏之间有了什么矛盾,契丹人总是非常积极地跳出来当和事佬,然后从两边捞好处。
可这一次奇怪的是,契丹人跟没事人一样,仿佛对夏军开进了环州一事漠不关心,这太反常了。
两位宰相开始回想大辽最近的动态,回想辽使的更换,以及辽使之子前段时间跟杨怀仁之间的矛盾,想从这些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之中,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最终找到答案。
从早上争吵到晚上,文武百官说得喉咙都哑了,一个个的声音都从打鸣的公鸡变成了“嘎嘎”乱叫的公鸭。
最后还是高太后满面倦容的站出来发了话,“明日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