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覆汉> 第四章 旧将须分左右军(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章 旧将须分左右军(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起点文学南派三叔ddxsku
  

  “不至于此。”李儒几乎是立即摇头。“若是他们一心,军事上自然是如此局面,可近四十路诸侯,若是真一心,为何不能共起一盟?反而分成三个联盟?”

  “那文优的意思呢?”刘艾一时好奇。

  “若以军事而论,徐杨联盟不必管他。”李儒当即摇头。“河北联盟也可以暂时不管……因为关东联盟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让公孙珣轻易来到洛阳跟前的。”

  “此言不差!”一直眯着眼睛的董卓终于微微睁眼,打断了自己心腹们的分析。“彼辈各怀鬼胎,若真是一心要对付本相国,何至于一分为三?譬如陶谦那个老小子之所以自立联盟,无外乎是不甘居于人下,而他盟中那些人,都是相隔千里之辈,却又不敢真的与老夫交手,只是打起旗号,以求自保而已……不然,为什么不学张超千里起兵来过来?”

  众人纷纷颔首。

  “还有公孙珣的河北联军。”董卓不由起身缓步而行,外加冷笑不止。“若是说徐杨联盟是陶谦不甘居于袁绍之下而所为,袁绍起兵是因为不甘居于我之下而为之,我自行废立是为了不甘居于袁太傅之下而所行,那公孙珣此番作态,便是不甘居于所有之下……你看看他的会盟诸侯?俱是旧部、邻郡,所谓诸侯多是充数的傀儡,其人此举无疑是想要自行割据幽州,外加努力兼并邻郡,扩大地盘,如此而已!”

  “如此说来,我们只要对付当面关东联军即可?”刘艾登时松了一口气。“若如此,其实倒可以从容一战……毕竟,我军皆是精锐,又握有洛阳武库,而且相国赏赐丰厚,军心可用;而彼辈多是新兵,便是势大,也可以从容击破!”

  “关东小儿我自然不在眼中。”董仲颖扶着腰带坐回到了太尉椅上。“事情到了这一步,仗也一定是要打的……只是如今局面,关东俱反,而河东白波贼与匈奴人又屡有侵扰关中,我何必一定要留在洛阳这个三面受困之地呢?你们说,若是洛阳不能连结河北、中原,那此地珍贵的事物,不就是天子、公卿、户口、武库,还有些许财物吗?而且这些公卿大臣还跟关东那些叛逆眉来眼去。”

  李儒与刘艾面面想觑,茫然不解,便是立在一侧一直没有发声的蔡邕、贾诩这些新晋之人也同样有些茫然……这个事情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敢不敢想的问题。

  实际上,正常人怎么可能敢想呢?

  “算了,再看一看。”董卓见状也是一时蹙眉。“且等关东诸侯汇集起来,看看他们的情状,若是极弱,也不用如此麻烦……而且此时荆州尚未有反意,也不好轻弃。”

  堂中随即沉默,并无人敢多言。

  而与此同时,七月底,会盟之后的常山,却也陷入到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争端之中……具体来说,乃是公孙珣幕中属吏、会盟的各路诸侯、举荐的属下,在关于联军下一步动作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分歧。

  这很正常,也是必然的,因为现在是七月底,马上就要秋收,本来就不可能立即出兵,本来这个时候就是要讨论战略问题的。实际上,南面的关东联军,甚至洛阳的董卓也是如此,在农业时代,没人可以违逆天时……秋收在即,不要想什么军事问题,除非你只准备动用小规模脱产军队。

  公孙珣当然也是如此。

  而且,在战略方向的问题上,以公孙珣如今这个尴尬的地理位置和及其明确的政治口号而言,也确实有些让人为难。

  “……以今日来看,天下大势其实不在董卓,而在二袁、陶谦与君侯。故,我意秋收后,君侯当出全军南下,以迅雷之势直扑河内,兼并袁绍、袁术,再取洛阳,以定大势。”

  “不然。二袁四世三公,兼有讨灭阉宦之功,正孚天下之望,岂能无故兼并?君侯若行此事,与董卓何异?君侯,我以为当遣使往河内,与袁本初联手,得起允诺后君侯便在秋后亲自遣大军向前,由我部占据北路,直攻洛阳,如此才能不负天下之望!”

  “可若是袁本初背信弃义,轻易断我后路又如何?冀州牧韩馥乃袁氏故吏,正在魏郡,若其人隔断交通,陷君侯于险地怎么办?再说了,袁绍在君侯首倡义兵后居然佯做不知,自行会盟,俨然是防范君侯之心甚重,让他让开河内,他就愿意让开了吗?!怕是朝歌关将军处,此时都已经被他隔断交通了!”

  “若是先取魏郡,再进河内呢?”又有人出言道。“冀州牧韩馥初来冀州,人心不服,而卫将军征讨黄巾,覆灭乌桓,且履任河北多郡,向有威德,何妨联络魏郡旧部,出奇兵入邺城,逼迫韩馥降服,如此河北一体,再全力向南讨董……如此,岂不万无一失?”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