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叫准复合钢甲呢,因为实质上甲片还是钢质,只是外层含碳量比较高,硬度大而韧性差;内层含碳量比较低,硬度低韧性强。两层含碳量不同的材质形成互补,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甲片的防御力。
具体做法就是用生铁浇铸、拼接出来一个一米见方的渗碳箱,底部用耐火砖垒砌炉灶,由焦炭加温至六百度左右,再把需要热处理的工件和掺入了纯碱的木炭粒一层一层码放好,继续加温到九百度左右,保温三小时或者一个半时辰取出淬火即可。
这时候又需要用到金属热处理专业里的另一项工艺了,盐浴!如果没有盐浴,只用空气冷却或者水淬,这么薄的工件两面都会产生氧化层,影响平均厚度,保不齐还会出现细微裂缝和气眼。
最好用被高温融化的盐溶液进行淬火,由氯化钠冷却形成的结晶层保护工件表面不被氧化,同时按照一定时间降温,才能得到完美的表面渗碳硬化工件。
说起来容易,其实表面渗碳硬化工艺对技术要求还是挺高的,想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必须经过专业学习。
仅仅靠实际经验积累很难理解奥氏体、共析温度、过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亚共析组织、盐浴淬火之类的术语。所以看上去要比高炉炼铁、平炉炼钢、焦炭炉烧焦更神奇,被工匠们一致归结为驸马的压箱底绝技,凡人纵使努力也不可得。
因为他们没一个能玩好这套工序的,就连驸马亲手操作也是经历了几十次失败才找到大致差不多的温度和时间。交由工匠们操作之后,依旧是搞不明白,信息量太大,他们还需慢慢熟悉适应。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热处理工艺,才使得钢甲片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为一毫米,再加上甲胄的特殊造型以及表面那些加强筋设计,不仅没降低防御力,还有所加强了。
洪涛对这套工艺还是挺满意的,但对这种甲胄还有诸多不满。其一就是没人会欧洲全身甲的活动关节工艺,并不说那玩意有多精密,只是宋代工匠从来没琢磨过,现想肯定来不及。
所以本来应该是全身防护的板甲套装,弄成了半板甲半锁甲的混血种,外形有点不伦不类。
其二就是表面渗碳硬化工艺目前还不能大批量生产,没人会,就算自己一天啥也不干只盯着渗碳箱,顶多也就加工出来十多片钢甲。
注意啊,是十多片不是十多套,攒吧攒吧顶多凑出来四五套甲胄,还没头盔。就这产量还是每箱都成功才能达到,实际上洪涛也达不到百分百成功,运气好的话能有百分之七十,运气差了百分之五十都够呛。
造成这种局面的并不是技术问题,全拜此时的木炭颗粒和纯碱浓度参差不齐,在没有化学试剂可以准确界定原料成分的前提下,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已经算合格了。
随着工匠们慢慢熟悉这门手艺,成功率还会逐渐增高,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慢慢是多久呢?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也没准儿。
这种事儿无法强求,也没有捷径,洪涛又不能钻进他们脑子里刻字,学手艺凭的是悟性和刻苦,掌握新技术必须得经过时间的磨练,急不得。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新式盔甲岂不是没用了!这倒不尽然,轻便、漂亮、防御力强的盔甲是为皇帝准备的样品,实际上制作工艺这么复杂的成品,别说每个士兵一件,指挥使以上的军官人手一件也是很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