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第二章在下午
污浊的空气,阴冷的温度,牢房厚重的木门外传来脚步声,最终停留在了外面,邓析明白,自己死期将至。
是时候了,他心想,驷歂终于要对他下手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子产、子大叔执政时起,七穆,尤其是驷歂就看邓析极为不耐,对他为人辩讼,提倡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行为深恶痛绝。上回两人在乡校驳辩,执政驷歂失败,于是对邓析更是恼羞成怒,竟然以“蛊惑愚民”的罪名将他软禁在家,令其反省。
邓析最初仅仅把这视为驷歂的小小报复,郑国的言论自由十分兴盛,这是子产留下的好风气,那位“古之遗爱”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子产执政之初,郑人也是十分质疑的,于是包括年轻的邓析在内,国人们纷纷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当时郑国大夫们急了,对子产说:“毁乡校,何如?”子产反问:“为何要毁掉?国人朝夕闲暇时到乡校聚会,议论下近来施政的好坏有何不可?何况我听说为政者要谨慎使用权威,靠忠言善行来减少怨恨,而不是靠作威作福来防止怨恨。像周厉王一样,防民之口虽然能一时封闭舆情,但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决时造成的危害太大,吾等挽救不了的;不如在乡校开个小口导流,让民众们有宣泄之地。国人犹如为政者的老师,乡校则是向学的地方,吾等派有司在侧旁听,听取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国人喜欢的,我就推行;国人讨厌的,我就改正,何乐而不为。”
这番话传出后,邓析对子产的胸襟和眼光可谓是心服口服,只对他所铸的刑书并不满意。认为还有待改进之处。于是他便作了《竹刑》,希望能有所补益,他在子产、子大叔为政期间也开始刻意当为政者在野的“良药”,与他们唱反调不是捣乱。而是希望他们能听到国人的声音,将郑国的黄金时代留存下来。
但良药苦口,有些人不一定理会你的好意,反倒想除之而后快。从驷歂上台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为政刚猛,郑国风气为之一峻。
邓析最初只把这当做文王囚于羑里般的历练,正好可以将为人诉讼的事情停一段时间,修订《竹刑》的不足之处。可没过几天,驷歂派人将邓析所作的《竹刑》 全部收缴,同时向他发出了最后的通牒。
“若是在乡校公开认罪,承认为人诉讼,作竹刑都是为了骗取民众信任,多得钱帛。同时还要入仕司寇署为吏,协助执政修订旧法。则可活命。”
所谓的修订郑国旧法,包括废乡校,将渐渐坐大的商贾重新纳入官方控制等,其实不过是以七穆为首的郑国贵人们面对“民口欢哗”的局面,想以此为准绳,永远凌驾于方兴未艾的商贾、国人阶层之上罢了。
若是邓析参与修订这份违背“不毁乡校”精神的恶法,他的追随者必定会一齐屈从,驷歂这是在利用他在郑国的威望,同时“顺应”国人们释放邓析的呼声。
邓析想了整夜,清晨时仍未下定决心。看管他的人端来粟米粥。这是八月新收割的,喷香无比,但他思及“认罪”,嘴里就只剩胆汁的味道。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有戒慎之铭,郑国虽然不大,却连一个小小的乡校都容不下么?若是我屈从于驷歂,郑国失去了谏言。就如同车舆失去了轮子,危矣!规矩一而不易,不为秦楚缓节,不为狄越改容,这便是我为人的原则,绝不会因为驷歂的胁迫而低头!”
于是驷歂大怒,将邓析从家中提溜出来,扔到牢狱中。开始派郑国士师们彻夜翻查《竹刑》,试图从中寻找出能置他于死地的罪名。
邓析从狱中的渠道得知后叹息:“用《竹刑》治我死罪,是想造成我作茧自缚的局面,同时重演周公诛管蔡的那一幕,驷歂方能出一口恶气,同时给国人一个交代……”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