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夺鼎1617> 第六百九十四章 钱财去处、点验江北兵马!(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百九十四章 钱财去处、点验江北兵马!(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雅文小说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新笔趣阁
  

  “爵帅所说,也正是内阁的意思。整军经武,准备渡河讨伐各路贼寇,以图收复失地,还于旧都。”马士英也是一脸正气凛然的回答着同僚们的疑问,从另外一个方向上为自己的盟友助阵。

  如今,这一文一武两位,在大明朝廷的诸位正人君子眼中,可谓是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典范。联手在江南各地搜刮的天高三尺不说,更是在朝堂上朋比为奸,把持朝政。

  不过,这些事都不在李守汉的心上。你们看不惯又能怎么样?来咬老子?老子的炮舰在长江里往来游弋,大队人马在南京城内外驻扎着,城内各处要点都在老子的炮火之下,就连你们晚上和哪个小老婆、小相公一起做些不可描述之事,都有人向我的有关部门禀告。我怕你们在心里骂我做甚?!

  也就是基于这种心理,李守汉最近大手笔频频出现。

  “从出售粮米契约所得钱款之中拨出两千万元,用于加快修建江南四省的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的建设速度,日后咱们的大队人马便要通过这些设施北上,务必要加快修建速度!”

  “拨出两千万元,用于筹划四省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争取日后各个镇上都有一所小学,各处六岁以上孩童不分男女,提供笔墨课本,提供一顿午饭。家中不送来就学者,依照我南粤军法条办理。”

  “另外,我南粤军所辖之地实行的官吏一体制度,也可以在南直隶、浙江等处择地试点办理。日后向各处推广。此项活动,由吏司、礼司、户司等处合议,你们要拿出一个章程来,所需的费用、人手,务必要详尽。”

  “二丫、施琅、华宝,你们三个务必要小心谨慎,将咱们在江南弄到的这一万万银元好生保管好,分批运回南中,用来动员兵马,编练部队,训练士兵,准备恢复中原之用。”

  在把守严密的库房内,李守汉很是严肃的对着一子一女一婿这三个在南京城中最为亲近的得力干部布置任务。他们三个人的任务分工也很明确。李华宝,因为负责着南京城的卫戍任务,所以,看守这一万万银元,不让这笔钱款有着一丝一毫的闪失差错,这是他的职责。

  而李华梅施琅夫妇二人,则是要负责将这些银元,分期分批的在水师炮船的护送监督之下,运送出南京,至少要运到上海县的商贸区、宁波、广州等地。这些银子,正如李守汉所说,要用来充作北伐战事的军费。

  自古无粮不聚兵。春秋时期的兵圣孙武子都有这样的认识:“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春秋时期的孙武子都能意识到后勤保障供应能力对一支军队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何况是南粤军这支水陆军种齐全,又以火器为主要武器配备的带有强烈近代化色彩的军队,对于后勤保障能力的依赖就更加强烈。

  所以,李守汉一边要在江南各地疯狂修路架桥,一边要大量的筹集资金,用于采购筹备各类军事物资。

  虽然,粮食、肉食、武器盔甲装备、药物绷带、船只马匹车辆等等,都来自于南中体系,可是,谁家的东西都是汗珠子落地摔八瓣换来的,不是像大人先生们想的那样,大风刮来的一样。

  “孤的器械物资,那也是老百姓一手一脚的生产出来的,也是要花钱买的!”

  但是,朝堂上的先生们却不这么看。

  听得李守汉、马士英二人提到了整军经武这个词,顿时便有人感觉抓到了话柄,立刻便跳了出来。

  “既然是要整军经武,以图剪除流贼,报君父大仇,收复失地,还于旧都。那么,为何江北四镇的数十万兵马,如何欠了数月军饷?饥疲士卒,羸弱战马,如何能够应对那如狼似虎的流贼、鞑虏?”

  “正是!兴平伯高杰当日曾经说过,臣让军队挨冻受饿,现在哪还有什么战斗力,我发誓一定要收拾人心,然后再重整河山。”

  这是借着江北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以及刚刚被暗杀不久的高杰的口,来指责马士英、李守汉二人的不作为,任凭着江北的兵马在那里啼饥号寒。

  “此事,与整军经武并不冲突!”李守汉鼻孔里重重的哼了一声,表示这个黑锅本爵帅与马首辅不背。

  “自从陛下监国以来,江北四镇兵马,按照兵部编制兵马数,每镇应该给饷银六十万,然而自陛下监国以来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江北就已经给饷三百六十万,这相当于四个月发了一年半的银饷。但是,驻守扬州的史阁部史可法都有诉苦,士兵粮食还被拖欠着,士兵们苦于饥寒;在年末的时候,他们为了求一钱银子过节都不可得。臣的标兵如此,各镇兵可想而知。本爵愚钝,不知道这大笔的军饷到何处去了?若不是本公见了史阁部的书信,命人连夜赶运粮米到淮扬等处,只怕年关岁末,将士们便有冻饿而死之虞!”(上述的数字、史可法的说法,都来自于史实。)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