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夺鼎1617> 第四百五十章 又一桩大生意!(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五十章 又一桩大生意!(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笔下文学雅文小说起点文学ddxsku南派三叔新笔趣阁
  

  看着眼前的一个个鲜红的荔枝,王德化有些迟疑。

  “伯爷,这是何意?”

  “公公,先请品尝一下,看看滋味如何。”郑芝龙脸上满是诚挚的神情,剥开一个荔枝的红皮,将晶莹的果肉用小勺放在王德化眼前的食碟之中。

  荔枝的果汁在口腔之中施放出清香甜美的味道,不由得王德化吃得眉开眼笑的。

  “唉!所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年唐明皇为了博得杨贵妃一笑,不惜人力物力转运荔枝,当年咱家读书时还在抱怨,如此的不恤民力,果然有安史之乱之道。现在想来。也是值得的!”

  “公公,若是我们二人请公公一道做这南中、岭南的水果鲜货生意,公公以为如何?”

  “什么?伯爷您是在调侃咱家吗?”

  王德化从最初的震惊迅速的清醒过来。笑话!从南中到广州尚且要在海上颠簸上几天,再运到京城。别说是荔枝了,便是荔枝的核都要烂了!还要用来赚钱?

  “那,京城之中,皇宫大内,王公大臣府邸之中,若是要想品尝此物,又该如何?”守汉有意的故作不知,为的便是要抬高身价。做引蛇出洞之举,让王德化自己意识到这个项目的巨大利益所在。

  “别人我不晓得。不过,当年蔡太师是我福建同乡,他喜欢吃荔枝,为了能够在开封府吃到荔枝,我的这位先贤前辈也是煞费苦心。”一边的郑芝龙很是默契的配合起守汉的问题。

  当年蔡京蔡太师研究出来的方法一直用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这个方法被称作密移造化出闽山。蔡太师想出的法子是每年把已经结了小株的荔枝移植到盆中,然后送往东京,等到成熟之后再摘下来吃,不过搞完之后荔枝树就死了。(这个法子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没错。在周星星同学的《武状元苏乞儿》里,他那个土豪老爹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在北京都能吃到荔枝。索性将一棵荔枝树装上车运到了北京!)不过明末由于战乱,所以不大可能密移造化出闽山了。而且密移造化出闽山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清代自康熙以后,每年送到京师结了小株的荔枝有数以百计,每株结有200多颗,算起来一年下来在北京可以有两三万颗荔枝吃。

  所以,尽管王德化脑子里满都是被银元闪动着的光芒所照耀,但是也是很清楚。如何能够将这极为不易储运的荔枝运到京城去?

  “公公,如果本伯有个法子。能够在十冬腊月的天气里将这荔枝运到京城,您觉得该当多少钱?”

  守汉剥了一粒荔枝。放在嘴里咀嚼着,脸上一副满不在乎心中有数的神情。

  “若是伯爷能够将此物和南中、岭南、福建出产的各色鲜货、水果以这般品相运到京城,别的不敢说,八两荔枝,一个银元是绝对的良心价!只怕满城文武大臣,富商巨贾都要说伯爷宅心仁厚了!”

  王德化也不客气,吐了一个荔枝核在小银盘中,随口便给了一个价钱出来。

  八两荔枝一个银元,这八两,可是半斤。而不是我们习惯的那个八两!

  这样的价钱还被人称为良心价,有此可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了。

  “那好,公公,这荔枝的起手价格便依照公公所说,八两荔枝一个银元了!”守汉命人取过了上面写着黑字和兰字的竹筒,拆开后为王德化解释道:写黑字的是黑叶,写兰字的是兰竹,这两种都是比较耐放的,也是将来外销的主打品牌,先请公公尝尝看味道如何。

  接下来又把写着紫字的福建陈紫荔枝给郑芝龙品尝,把写了桂字的桂味荔枝和写了淮字的淮枝荔枝交给侍卫令他们分给在一旁伺候的几个小太监,大家一道品尝一二。

  最后,守汉恭而敬之的双手捧起了一个写着贡字的竹筒说道:“此乃挂绿,乃是送往京师的贡品,吾等人臣自然不得僭越。不过,今日不同,我等身为人臣的,要先替君父尝尝此物的滋味到底如何。”

  说完守汉便拆开竹筒,一边给郑芝龙、王德化分发挂绿一边朝着附近的几个侍卫言道:“来来来,大家先一起尝尝这挂绿的滋味如何!”

  增城挂绿荔枝跟莆田的陈紫荔枝一样都是荔枝中的名种。这两种荔枝在古代都是是贡品。特别是增城挂绿,号称一颗挂绿一粒金,果皮四分微绿六分红,有条绿线纵贯果身,“挂绿”一名因此而得。果肉清脆口有微香,剥去外皮纸包不湿纸。

  嘴里吃着增城挂绿荔枝,任凭着细嫩、爽脆、清甜、幽香诸多感觉在口腔之中弥散,脑海中王德化紧张的计算着如果将这些荔枝运到南北二京的话,一个冬天能够赚取多少银子?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