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看,吴宗睿担任淮安府知府的时候,整顿漕运,让漕运得以畅通。
这一切,出现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上,怎么都不敢让人相信。
可事实就摆在面前,让人无法质疑。
温体仁不得不承认,吴宗睿是大明王朝前年难遇的人才,可以力挽狂澜的人才。
可惜吴宗睿过于的年轻,金榜题名之后,一直都是外放为官,缺乏资历,不可能马上进入内阁做事情,朝廷的水太深了,吴宗睿这样的年轻人,根本无法立足。
就算是吴宗睿在外为官,不沾惹朝中的争斗,可还是有人将矛头对准了他。
侯旬的这份奏折,就是最好的说明。
温体仁很犹豫,皇上将奏折转给了内阁,明显是想着处理此事的,但温体仁不想让东林党人的计谋得逞。
站起身来,慢慢的踱步,温体仁的脑子在高速的运转。
皇上没有直接在侯旬的奏折上面做出御批,明显是有担忧,可能也觉得奏折有不合适的地方,内阁替皇上承担责任,也是分内之事,按照道理来说,温体仁应该是摸准皇上的心思,提出两全其美的处理建议,让皇上高兴,也让朝中的东林党人高兴。
可不高兴的是吴宗睿,还有吴宗睿身后的登莱之地的官吏和登莱新军。
侯旬将矛头对准了登莱巡抚衙门的市舶司。
现任登莱巡抚是卢发轩,已经不是吴宗睿,侯旬在奏折中提出,由户部接管位于登州的登莱巡抚衙门的市舶司,市舶司收取的所有商贸赋税都归于朝廷,尔后户部根据登州、莱州各级衙门所需要的开销,包括登莱新军所需要的开销,拨付银两。
这样做,对于皇上和朝廷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吴宗睿绝对不会同意。
如果皇上和朝廷批准了这个奏折,真的插手登莱巡抚市舶司的事宜,温体仁不敢想象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当年的孔友德等人,也是被逼造反的。
侯旬清楚一切的事宜,也清楚登莱之地发生的变化,更加清楚登莱新军正在全力剿灭流寇,如此关键的情况之下,却提出如此的奏折,究竟是何居心。
吴宗睿与朝中的东林党人没有任何的接触,与复社也有些过节。
侯旬此等的做法,一箭双雕,捏住了吴宗睿的咽喉,而出面做出决定的是皇上与内阁。
如果登莱之地再次的发生震动,与侯旬等人没有丝毫的关系,他们高枕无忧,反而可以站出来大声的斥责和疾呼。
温体仁不敢继续想下去了,他的眼神变得坚毅,拿起了桌上的奏折,朝着偏殿而去。
有些事情,需要做出决断,因为温体仁是内阁首辅,职责所在。
“温爱卿,你为何认为侯爱卿的奏折不妥啊。”
“皇上,臣以为,三年之前,登莱之地尚是千里赤地,如今已经彰显出来繁华,朝廷应当予以呵护,三年前,登莱之地人口不足五十万,现如今人口接近三百万,且地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还是不要过于的关注登莱之地。”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