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地牢围攻》上映还有半个多月,使馆影业在进行常规宣传推广的同时,也在为“乌维-鲍尔”的计划做准备。
比如这个周末,《地牢围攻》会在伯班克举行媒体和影评人试映专场。
很多媒体,特别是偏向于八卦类型的娱乐媒体,都接到了来自使馆影业的试映邀请。
另外,职业影评人是好莱坞电影试映中,经常出现的群体。
使馆影业过往发行的商业电影,即便举行试映会,也很少邀请影评人参加。
这一次,使馆影业邀请了上百名影评人,但邀请名单经过专门考察设计,所邀请的影评人没有一个是职业操守相对比较好、影评多少还算靠谱的老牌影评人,大都是有些名气却算不上很出名的那种。
互联网的兴起,对很多传统行业形成巨大冲击,职业影评人这个行业也不例外。
放在七八年之前,普通观众看了影片,就算是有意见想要发表,大多也找不到渠道,只能跟周围的朋友议论。
到了现在,只要观众想,看完电影之后,立即就能在博客、论坛或者IMDB,乃至刚刚出现的奈飞分享上面发表自己的影评。
不得不说,以前的职业影评人是个高端行业,但如今发表影评的人多了,分散了关注度,影评越来越不值钱。
除了最顶层的那些,大部分影评人单纯依靠写影评,甚至都养活不了自己。
人穷志短这句话,从来都不止是说说这么简单。
来自洛杉矶的影评人查尔斯-艾瑞克目前就面临这种境况,两年多之前,借助跟帕丽斯-希尔顿的一场嘴仗,查尔斯-艾瑞克打出了些名气,尽管因为拒绝喝帕丽斯-希尔顿的洗脚水,导致很多人批评他言而无信,没有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和勇气,但不管怎么说,他都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一个能让人记住名字的影评人。
但名气没有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显著的提升,与《国家先驱报》短暂的合作结束之后,由于传统的报纸杂志都有常年合作的影评人,那些老资格的影评人死死把握住传统媒体的影评专栏,让查尔斯-艾瑞克这样的年轻一代影评人很难有在纸质媒体上出头的机会。
互联网上机会倒一大把,问题是互联网上写影评的人太多了,多到网站和论坛根本不用花钱雇佣专职影评人。
这简直太尴尬了。
两年多来,查尔斯-艾瑞克笔耕不辍,写出的影评足有上千篇,换来的收入不过区区数万美元。
如果不是利用自身好不容易积累的这点名气,在博客上推销些电影周边,连生活都会成问题。
有时候,查尔斯-艾瑞克非常怀念《死亡之屋》上映时的境遇,仅仅写了些实话实说的评论文章,与那个德国烂导演和帕丽斯-希尔顿这个豪门烂女怼了几次,就拿到几乎等同于一年的收入。
但这样的好事不是年年都有。
确切点来说,查尔斯-艾瑞克也只遇到过那么一次。
就在查尔斯-艾瑞克为收入发愁时,有人找到了他,还是老熟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