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德六年七月初一,皇帝郭鹏下发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大概意思呢,就是说皇帝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还有和臣子们的讨论之后,觉得当下咱们魏国的教育模式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教育出的人才呢,数量不够。
魏帝国政府的权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也特别多,对官员的需求也特别多,这一多呢,就出现了官员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
经过慎重的思考和实地调查,皇帝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眼下这种私学兴盛而官学衰落的模式出了问题。
私学所能培养出的人才数量少,且跟不上政府的需求,而现有官学培养出来的人就更少,更加跟不上需求。
这是不行的,这样下去是要出问题的,魏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是要出问题的。
这样不行。
所以皇帝一拍脑瓜子,决定做出一些改变,他要改革,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得不合理的现状变得合理,让一切看上去都充满生命力。
改革的方式也很好理解,皇帝要加大太学的招生数额,要扩大太学的教育范围,增强太学的教育能力。
一通官话说完之后,皇帝才说,因为得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贤臣的帮助,他得以将现有的五经国法以标点符号进行标注,使五经国法一眼看上去便一目了然,不需要使用句读也能轻松读懂。
如此,可以极大提高太学的教育效率,更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们的负担,让他们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句读。
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都用在研习经义上。
有了固定的标点,老师也就可以专心讲述经义,不用花费时间去讲述该如何断句,如何理解,直接照本宣科就好了。
如此,就能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学子了。
没有纸张的时候,学生只能听老师讲,靠着记忆力去记,记忆力好的,那就占优势,记忆力差的,那就劣势。
而且很多时候老师只讲一遍,不多讲,很多时候学生还要靠自己去摸索,或者向其他人请教,非常不方便。
竹简毕竟沉重,而且贵,能写的字也少,是在不适合进行课堂笔记。
而有了足够便宜且轻便的纸张,学子们就能在课堂上利用好纸张的优势,对老师的讲课精华进行记录,等下课之后,也可以利用课堂上记录的笔记进行自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就是这个道理。
皇帝奋斗多年,终于可以贯彻落实孔老夫子当年的设想了。
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在为全体读书人的学习而考虑,希望他们可以更好的学习,更高效的学习。
书本现在还不太多。
皇帝已经安排人紧急抄录,到时候希望太学学子们可以自主结成五人或者十人学习小组,到时候每一个小组发给一本书,进行集体学习。
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而且还不是单独发布到尚书台让尚书台负责对外公布的,而是直接发了很多份到各个朝廷官署,等于是皇帝直接对外公布。
对此,很多官员都感到相当的惊讶,感觉十分震惊,完全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互相询问对方,互相询问上级官员,但是得到的都是【不知道】这样的回答。
一时间所有士人官员人心惶惶。
与之相比,寒门出身的官员倒是淡定许多。
他们仔细阅读了皇帝的圣旨之后,忽然感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