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荀子》有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真是为了争夺学生,抢生意,夺名声,嫉贤妒能而灭杀竞争对手吗?”
“公元前498年,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冠并代行宰相职务,他上台第七天,便诛杀了同样在鲁国举办私学,设帐授徒,但‘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且大有与他分庭抗礼,又欲居上位的少正卯。已经达到了‘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的危险境地。孔子做为‘仁且智’的圣人果断地举起了屠刀,还给死者定了五条罪名。从小的方面讲,是江湖抢滩,不死也伤,和黑社会占码头性质相似,利益使然。但从大的方面看,孔子做为千古圣人,他追求的不仅是国家形式上的统一,更是思想领域的大一统。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目的是什么?克己复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全国人民都按统一的模式视、听、言、动,就像管理军队一样。”
“师父,你是说孔子主张独裁,而老百姓喜欢民主?独裁和民主哪个更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呢?”
“国家以稳定为最高福祉,老百姓的基本理想是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好的独裁胜过糟糕的民主。但要注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师父,学道修行为什么要弃世离俗呢?”
“静漠恬淡是用以养性的,和愉虚无是用以养德的,外物不能诱乱内在本性,那么本性就有安适的居所;性情保持平得,那么德性就家安处的位置。人能够养性以处世,怀德以享天年,这样就可以体察天道了。如是这样,人的血脉就不会郁积阻滞,五脏就不会受病气侵入,祸福也不能扰乱,毁誉也不能玷污。这样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但是,如果不是处在一个有道德的时代,哪里能做到这一点呢?有能体道的人,但如果没有遇到好的世道,就有可能摆脱不了乱世的干扰,更何况那些本身就没有道德的人呢?所以说绝大多数人的仁义或者鄙俗取决于时势而不取决于个人行为。
《周书》有曰:如果捕不到鸡,就顺着它飞走的方向寻找。凡事都应掌握根本为好,就像向邻居借火不如自己掌握取火的技术。向别人借水不如自己凿井。这就是真心修炼之人必会选择隐姓埋名,弃世离俗的原因。”
“师父,学道修仙,尸解升天,享寿万年,永绝俗烦。为何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只知沉沦欲河,饮溺爱海,恣意酒色,纵逞财势,而不肯抛弃那白马过隙的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的娇妻美眷,炼就九转还丹,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