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秦帝国之惠夫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简略(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食简略(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说:“食乎稻,衣乎锦,于汝安乎?”可见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随着秦汉帝国的建立,整个南方都归入版图,稻米在全国粮食中的比重也就加大。同时也促进北方水田的发展,因此记述北方耕作技术的农书《氾胜之书》就辟有专章介绍水稻的种植技术,指出“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张堪引潮自河水灌溉,“狐奴(今北京市顺义区)开稻田八千余顷。”(3)由此亦可想见,北方种植水稻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副食

  由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肉类食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农民们“务于畜养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则入多。”(《韩非子·难二》)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即《苟子·荣辱》所说的:“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也。”当然这肉食也和锦衣稻食一样,是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同义词,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大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到了汉代,人们更加重视小家畜的饲养以解决肉食问题。如西汉黄霸为河南颖川太守时,“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汉书·黄霸传》)龚遂为河北渤海太守时,命令农民“家二母彘、五鸡。”(《汉书·龚遂传》)东汉僮仲为山东不其(今即墨)县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