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地春回>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战之前(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战之前(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大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二,李自成、罗汝才的40联军到达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的樊城附近。

  这天的整个晚上,得到消息的李平又再次久久无法入睡。

  紧张、焦虑和期待等一大堆的情绪让他在床上辗转反复,几次起来坐在帐篷内的简易床上陷入犹豫,但最终还是都压制住了出去走走的冲动。

  李平很清楚,在这样的大战面前,一军主将表现的越淡定越沉稳对部队的军心士气就越有利。

  李平虽已不是战场的初哥,按理说他应该能更平静一些,也容易调整一些。但现在却反而更加猛烈的心神不定起来,也许这就是责任和压力吧!

  或者说拥有的越多,也就越患得患失。

  李平不禁在想,古书上记载的那些能安然入睡、鼾声如雷的名将大概要么就是打仗打多了后变得麻木,要么就是故意给部属们装的,只是不知道这前一种他还要多久才能达到。

  白天时,一个这几天一直为李平提供服务的船夫给通信兵董江鹏的爷爷带来了一个消息。

  那船夫在给大家捕鱼时碰到了一个从襄阳城附近反方向脱逃的老友,并被拉拢同去投义军。

  据这船夫的老友言,江北的百姓很多都去了。

  这船夫找了理由没有同去,并立即将消息告诉了董江鹏的爷爷,董江鹏的爷爷又马上告诉了李平。

  到傍晚时,侦察连印证了这一消息,江北的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小地主都争先前往迎接义军,往北的路上到处都是兴奋的人群,人们甚至都不避讳。

  而江北的官军们早都收缩到了樊城之中,即使有小股还在外活动的也没了干涉的胆量和心情。

  虽然早有预料,但这些消息还是让李平和马永更加沮丧。这意味着各处浅滩对农民军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秘密,他们直面农民军的攻击将真的再无一丝侥幸。

  如果说,李平现在还有什么指望的话,那恐怕就是李自成与罗汝才之间的分歧了。

  因为对明末历史了解的贫瘠,李平开始并未对这段时间不断出现的罗汝才之名引起什么重视。

  在他的印象里,罗汝才不过是一个和其他各路流贼领袖没多大差别的人,甚至他还一度认为李、罗联合不过是罗汝才攀附李自成而已。

  尽管马永曾多次告诉过李平,罗汝才在流贼中的名号极大,比李自成还要响亮。此人别号“曹操”,善谋,而且很讲“江湖道义”,其军以不杀清廉官员而出名,并且乐于出手援助其他落难的贼军将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很多人都领过他的恩情,罗汝才也因此在流贼中很有号召力。

  但李平却没当回事。

  如果说罗汝才他还对不上号,但说“曹操”他也还真知道点儿。

  实在是“曹操”这外号想不让人记住都不容易。

  不过“曹操”这外号可不太好,李平只看出了狡诈。

  因为《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形象是很差的。而明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又是很流行的,说书的段子里一般都少不得。

  明末的流贼们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多喜欢模仿梁山好汉,外号就是其中重要一项。

  而且他们的外号是被大家一点点叫开的,大多和人物本身有一定的联系,有点“见名号如见人”的意思。

  就像李自成继承了高迎祥“闯王”的名号,张献忠号“黄虎”。

  罗汝才被人唤作“曹操”,怎么看都不像是什么好名号。

  而且李平隐约记得这个叫“曹操”的到最后被李自成给杀了。

  李平也因此一直以为是马永当初的视野还比较小,贼人又一向好夸大其词,稍微有点事迹就被吹上了天,加之信息不畅,其他大贼首可能并未在马永所在的流贼队伍里或是附近区域传出大名。

  因而李平还反问马永:“如果罗汝才是这般人物,当初你为何不去投他?”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