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请记住 手机版访问 m.81new
元年的最后这月,除了张拱宸一事外,就没再有什么大事。
朱由校过得轻松自在,除了在南海子猎鹿,没事也老往坤宁宫跑,对母“子”两人呵护备至。
对他来说,每天能少些烦人的章奏,这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内廷各监、局的宫人们都是口口相传,这天启朝就要有第一位皇子了!
经过一番政治,东林党人起码在明面上已在朝堂销声匿迹。
说起来倒也奇怪,这帮自诩群贤的人老实以后,朝廷的乱象仿佛就此消失,一个多月了,也没见什么大的动静。
朝廷是这样,民间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天启二年的第一天,可是一个好日子,许多出去种地的农户干脆也不出去了,就在家里等着消息。ii
不多时,一名官差开始沿街叫喊
“京报开刊了!”
闻讯,几条街巷的百姓都是一下子动作起来,开始向最近的报房去赶。
一路上,偶有稍狭小些的街巷,就是个人挤人的状况,大家都怕去晚了拿不到。
其实啊,这自古以来小民看热闹的本性就没变过!
一听免费拿,全都急了…
无论看是不看,拿了就算去垫点什么,那不也是不用花自己的钱吗!
京报的事儿,朱由校早在那回猎鹿就和王体乾提过,也定下了改制的内容,却为什么还是拖到了天启二年?
首先,朱由校延续了唐代以来国报的风格。ii
但有所不同和进步的是,现在朝廷将印刷权和刊行权分开,并且增加了监察环节。
分开印刷权和刊行权,这能极大带动报房等一系列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工商经济。
至于监察权,则是确保各地报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刷报纸,将舆论抓在手里。
在这个年代,有了舆论,你就有了一切!
朝廷会规定好每期报纸的内容,将印刷的权利交给各地报房,并由都监府衙门负责刊行。
印刷、刊行的全过程,都有当地督办司衙门负责监察,一旦发现有报房印刷出来与朝廷规定不符的。
轻则取消其印刷权,重则直接查封该报房的全国分号,将该报房中涉事之人逮捕入狱,抄家灭门。ii
万历四十八年,朝廷财政破产,倒欠了几百万两饷银,朱由校与内阁商议后决定,在京杭运河增收三成关税。
于此,新增了一个督办司衙门,专理此事。
运河关税增收,海商们倒卖丝绸、茶叶成本增加,闹起了不小的骚动,甚至厂臣的侄子魏良卿与十几个番子都客死苏州。
后来查到,据说是岛国海商之首李旦从背后推波助澜。
魏忠贤自然要为自己侄子报仇雪恨,即派番子前往苏州,捉拿李旦及其家人到京师下大狱。
但李旦这人久居岛国,就连家人也让他全部带走,番子们在苏州等了三个多月,望河兴叹,根本没见到人影,只好返回。
没办法,你东厂再牛,也不能跨国渡海,到日本去抓人家李旦的全族吧?ii
这事便也不了了之…
自魏良卿死后,各地新起的督办司衙门,全都移交给京师南镇抚司衙门,归锦衣卫掌管。
刘侨在任时,征收手段尚且没有什么,可自许显纯做了指挥使后,便是迅速撤换了一批心狠手辣之辈。
这帮人一上任,各地督办司的监察、征收力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反正无论怎么样,苏州府在天启二年里的《京报》印刷权,是让“聚兴房”抢到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