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带就是叫宁家庄,大半的地都是王府的地,当年宁思道的祖父是秀才,因此有两个身丁优免和三十亩地的免赋田,这才避免了自家田亩被王府强行兼并了去。
王府再强势豪横,蛮不讲理,对读书人还是有几分尊重和优容。
毕竟亲王府再强势,天下却是读书人帮着皇帝在治理,宗藩也知道对读书人尊敬一二。
宁思道祖父中过秀才,但其后宁思道的父亲和他本人都没有再中秀才,家道也就因此败落下来。
就算如此,好歹是有自己的几亩田,加上村塾收入,好歹也算小康之家。
只是宁思道的亲事因此耽搁下来,原本是想二十之前中秀才再说亲,现在耽搁至二十二才是童生,可谓高不成,低不就了。
母子二人说话间几个赤脚农人在水田边走过来,宁思道站起身来,给那些过来的人行礼。
多半是叔伯辈,也有二堂兄宁思忠在内。
各人神色间都有些疲惫,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高兴为多。
宁思忠对宁思道笑道:“五弟,我看你家的收成也是不错,怕是有三石?”
宁思道笑道:“差不多是有,脱粒之后怕是不到九石,八石六斗左右罢。”
“我们家也是差不多。”宁思忠羡慕道:“我家七亩水田差不多能落二十石多几斗,我们却是要交十三石给王府,只能落下七石粮,到十月还得交一次,我家摊的是丝,得拿十四石谷子换,这么算下来,能落下十二三石粮就是谢天谢地!”
宁思道默算了一下,二大兄宁思忠家里是六口人,堂婶五十多且多病,做不了重活。
还有侄儿侄女都还小,嫂子虽年青但也只是妇人,和婶娘一样只能做打下手的活。
堂叔,二堂兄两人种的地是七亩水田和三亩菜田,十亩地的劳作没有耕牛只凭人力劳作起来已经是相当费力,是十分沉重的负担了。
唐时每丁都会授给几十上百亩地,但那时耕作方式没有现在这般细致,大乱之后人口锐减,种地的人手不足,地多,人丁少,牧畜多的话,种地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就是在给永业田的基础上,唐初时把大量精壮勇敢的男子编入府军,最少唐的一统之战,将领是出身北魏六镇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普通的士兵就是来自关中的府军,也就是自耕农。
唐初府军拥有大量田亩,其实就是一个个小地主,他们要自备战马,准备好兵器铠甲和各种杂物在平时训练,战时在折冲校尉率领下归朝廷任命的大将军指挥。
这样的军队组建模式来自于西魏宇文泰执掌幕府时期,当时的东魏占据中原州郡,实力超过占据长安的宇文幕府,成立军府,利用一切可以征调上战场的男子,用军府制度使家国一体,这才是西魏能支撑下来,并且灭北齐,杨坚代周后灭南陈,最终一统的最大原因所在。
其后唐初也是以府军横扫天下,但只要田亩兼并一开始,府军制的基础便不复存在,从唐玄宗时大唐府军几乎就不复存在,而是以募兵和节度使为主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