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气吞大明> 第九十六章 好大的一坑(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九十六章 好大的一坑(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阁81中文网ddxsku
  

  周奎也读过书,但对于‘甘薯疏’三个字明显陌生,思考了一阵,道:“陛下,臣惭愧,并未听闻此书。”

  崇祯笑了笑,道:“这不怪国丈,是朕闲来无事,让曹化淳找来消遣的,是杂书。”

  周奎可不信崇祯有心思看杂书,陪着笑称是。

  崇祯拿起酒杯,心里已经在想着徐光启了。

  《甘薯疏》,是一本书,徐光启编写的,讲述的是甘薯,也就是番薯的来历,种植,培育,食用方法等等,十分的全面。

  崇祯与周奎其实没有什么话可聊,说完正事,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

  或许周皇后是看出来了,凑近崇祯低声道:“陛下,还有政事,切莫喝多了。”

  这声音不大不小,在场的都能听清楚。

  崇祯看向她,眼神都是笑意,转向周奎道:“国丈,朕还有其他事情,改日再来。”

  周奎慌忙起身,道:“臣不敢耽误陛下政事。”

  周皇后跟着崇祯站起来,道:“陛下,臣妾还有些话想与母亲说,可否晚些时候回宫?”

  “好,晚些时候,朕让曹化淳来接你。”崇祯道。

  “谢陛下。”周皇后高兴的上前,挽住周夫人的胳膊。

  周夫人拍着女儿的手,脸上都是欣慰的笑意。

  不多久,周家人站在门口,目送崇祯的马车慢慢远去。

  周夫人拉着周皇后的手,开怀的道:“走,咱们娘俩好好说说话。”

  周皇后微笑,她也有很多话想与她母亲说。

  周奎等崇祯马车消失在转角,转头又见母女俩远走,心头无比舒坦,紧绷的神情变成了难以遏制的兴奋,满心的激荡。

  ‘两百万两!发财了发财了,发大财了!’

  周奎兴奋的双手都在颤,两百万两的流水,其中的油水太大了!

  还有,他为崇祯做事,那地位就不一样!今后可以昂首挺胸,底气十足的面对朝臣!并且,再也不用担心被那些芝麻小官指鼻子骂了。

  周奎站在门口好一阵子才醒悟,连忙又摆上严肃色,快步进了门。

  崇祯坐在马车上,回想着与周奎的交谈,自语道:“这三十万两的诱饵,不知道能钓出多少银子来,他们俩现在的家底是有多少?”

  马车在青石路上颤颤巍巍,晃晃悠悠,让崇祯很不习惯,很不舒服,

  好在,并没有多远,马车就停了。

  曹化淳在马车旁,低声道:“皇爷,茶楼到了。”

  崇祯掀开帘子出来,是一个外表平平无奇的茶楼。

  王承恩扶着崇祯下来,低声道:“皇爷,这是东厂的茶楼。”

  崇祯了然的哦了一声,径直上前。

  门内有内监行礼,而后领路,带着崇祯上了二楼。

  二楼门口,毕自严已经在等着了,他身旁是一个一身礼部侍郎官服,白发苍苍,双眼凹陷,目光清透又锐利的老者。

  “臣毕自严/徐光启,参见陛下!”两人齐齐抬手见礼。

  崇祯一直打量着徐光启,这位,可不是一般人,博学多才,涉猎广博,多有建树,古来少见!

  满头白发,打理的整整齐齐,面容清隽,鼻梁高挺,气度从容。

  “二位卿家免礼。”崇祯暗自点头,微笑着道。

  “谢陛下。”二人放下手,侧立一旁。

  崇祯走入包房,坐下后,道:“二位卿家坐下说,徐卿家坐朕边上,朕有很多事情想要请教。”

  徐光启不知道是从容还是毕自严之前已经告诉他崇祯的性格了,抬手应着,就在崇祯边上坐下。

  毕自严见状,就坐到崇祯的另一边。

  崇祯不等上茶,看着徐光启就有些迫不及待的道:“徐卿家,朕现在忧心的第一件事,就在如何应对灾情。抛开大政,具体的办法,卿家可有想法?”

  徐光启今年六十五了,闻言看了眼毕自严,而后才思索着道:“陛下,我大明的灾情,以‘大旱大涝’为主,对于洪涝,须治河为要。这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朝廷缺钱,用事的官员心不正。”

  崇祯点头,道:“天灾人祸,祸上加祸,治河的事,需要朕与朝廷同心协力,花费大力气去做才行。”

  这里面,确实没有什么技术性难题,治水,中原王朝有着数千年经验。

  徐光启看了看崇祯,微微低头,又继续道:“若是抗旱,一是储水,二是打井,储水不难,难在长久。打井,也并不难,难在耗时耗力,耗钱粮。一口井,臣粗略估算,人力物力等,怕是要十两银子。”

  崇祯微微皱眉,储水不现实。因为平时吃喝还好,关键是庄稼。

  打井更不现实,并不是处处都能打井的,用井水灌溉不切实际。

  徐光启看着崇祯的神情,又瞥了眼毕自严,道:“臣以为,若是治河成功,那么抗灾就成功了一半。”

  崇祯双眼一亮,道:“卿家继续说。”

  徐光启显然有腹稿,还是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我大明的民乱,起于天灾,酷烈于人祸。水灾若是能治理,那中原地区就能安宁,还可得百万顷良田。而陕西四川西北的灾情,臣以为,重在灾情,若是能解人祸,民乱亦可降低一大半……”

  崇祯面露思索,目光看着徐光启,示意他继续说。

  徐光启见状,便道:“陕西等地的民乱,九成可归结为‘官逼民反’,如是朝廷能严查贪腐,减税免税,便能消解民怨。若是再能赈灾,或其有让他们活下去的办法,便可化解民乱,同心协力应对灾情……”

  徐光启的话,令崇祯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一些堵在他心里,令他困惑,不安的情绪,瞬间得到了缓解。

  崇祯点头,笑着看着徐光启,道:“卿家的《甘薯疏》朕仔细看过了,写的非常好,非常详细。这甘薯,非常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既能抗旱,又能充饥,若是能在灾情严重的地区广泛种植,定能让百姓吃饱肚子,不至于挨饿……不挨饿又遏制贪官勒索,便无民乱……为了推广这番薯,朕来的时候还在考虑,朝廷应该大力推介,各仓储备番薯,甚至用番薯抵米粮赋税……”

  徐光启微怔,有些惊疑的看着眼前的年轻皇帝。

  他完全没想到,崇祯居然看过他的《甘薯疏》,要知道,这种书十分生僻,几乎没人看的,甚至知道的都不多!

  ‘该不会是有人提过吧?’徐光启暗自想着。

  毕自严注意到了徐光启的表情,微笑着道:“玄扈先生,陛下不止勤政,对于关乎百姓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关心,有诸多探究。”

  玄扈,徐光启的号。

  徐光启知道毕自严在给他台阶下,不动声色的收回目光,道:“陛下圣明。天下万事,最重要的,莫非‘百姓’二字,百姓安定,国祚方可昌平。”

  7017k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