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间节点,旁的朱厚照都可以不在意,唯有一条,西北掌握甘、宁、榆三处几十万兵马,而且直面河套地区的蒙古诸部,他绝对不能够和刘大夏那样秉持着以和为主、尽量避战的态度。
这也算是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抓住主要,忽略次要。只要这一点可以,其他的日后再说。
所以这封信朱厚照就准备这么写,临了还嘱咐刘瑾,“这封信宫里送,你去派人。见到杨一清的时候告诉他,明白回奏,不得拖延!”
“是!”
此事后,朱厚照伸了伸懒腰,“丰熙,后面还有什么要事么?”
“殿下宣了《明报的张成田进宫的。”
朱厚照想起来了。
“喔,对的。把之前准备好的那些奏疏都拿出来吧,一会儿叫他给带回去。”
这些奏疏是丰熙、靳贵等人从军报上摘录的,有些敏感信息不能让张成田带到《明报上去。剩下的,大致就是这几年的边患情况:
弘治十三年四月,贼入寇大同,京师戒严,人心訩戄。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大同左卫大肆杀掠;五月中旬,西自威远、平虏、井坪等卫所,东自阳和、天城、顺圣川,南至应、朔、山阴、马邑、浑源、蔚州、广昌等州县中间环屯列寨,绵亘千里,烟火聚落百万余家,旬日之间生产荡然,人畜殆尽。
弘治十四年八月,虏酋小王子联合火筛等蒙古诸部约七八万骑从宁夏花马池深入固原迄南,分路抢掠,火光营盘数十余里,势甚猖獗。
弘治十七年,蒙古右翼火筛部率数百人攻至焦山……
每一次这些军报来的时候,朝中的反应都是康慨激昂,等到弘治皇帝真说要开干,又是谨慎为要。次数多了,搞得大家都慢慢习惯了,反正他们也就是在边境掳掠一番,过后就回去了。一日一日晃下去,边关的局势真叫一个糜烂。
张成田手里捧着的这些奏疏也是沉甸甸,
朱厚照交代他说:“这些奏疏中详细记录了这几年蒙古诸部对我大明的进犯,几乎是年年都有,里头也记录了不少细节,你回去不忙立马报道,先整理出来排个计划,过段时间报上一个。不要每日不停,否则会给人一种疲惫之感。”
张成田奇怪,但是他不敢问。
结果朱厚照也看出他的疑惑,解释说:“先前给那108将排名,目的是让他们的脸红一红,不是真的叫百姓看朝廷的笑话。这次的这些事,则是要入心入脑。你手底下可有文笔绝妙的人?最好是写过故事的。”
张成田眼珠子一转,“倒有一人。”
“那你就看着安排,总之一个效果,要体现敌人的凶恶,我方的忍耐,另外,不可描述朝廷一味避战,我们是要引导民意对鞑靼人不满,不是对朝廷不满。况且,弘治十四年都指挥使王泰师战死,弘治十七年,都指挥使郑禹战死,这些都说明大明的军人是与敌人在殊死搏战。”
这话倒是容易理解。
说实话,张成田手中掌控着《明报,这些年来类似为了特别的目的而有意安排一些文章造势也不是头一回了。
就是这些战役……大明大多打得并不漂亮。殿下,这是要兴兵啊……
“有问题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