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嫡长子> 第391章 若无成就,岂不可惜?(两章合一起发了)(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91章 若无成就,岂不可惜?(两章合一起发了)(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此外还有“科罚银”、“割没银”等。

  可以说是苛捐杂税,名目众多。

  总之乱七八糟加起来,明朝两淮盐课每年上缴60万~70万两银子,占据全国盐课岁入的约三分之一。

  岁入比例高于产量比例,就是因为两淮盐最好,价格最高。

  同上,盐课收入也无法计入被走私掉的私盐。

  实际上按照泛滥到的‘无官不私’的程度来看,正盐之外的余盐比例会相当高。

  兴许,朝廷这边拍卖一处盐场,某个盐场的盐产量就会翻上一番。

  而如果盐商们以每引0.7两的银子报中,再加上缴纳各种‘苛捐杂税’之后仍然有得赚,那么可以合理预估拍卖的盐引单价可以轻易提升至一两。

  平均来看,每处盐场每年正盐产量约2.3万引,计算进余盐,合理预估为3万引。分五年进行拍卖一年可拍六处,所以拍卖所得金额就可以达到18万两。

  这个数字还需要乘以五,也就是一共90万两,朝廷才同意六处盐场的经营权交商人经营。

  因为经营权一次五年,那当然就是收五年的钱!到底吃了几碗粉,这个账不能算错。

  对于一家商人来说,如果他拍得一处盐场,大约要花费18万两白银,再加上一些成本算其20万两。出了这笔银子,接下来五年的20万引、4000万斤盐就归他了。

  实际上每引一两的价格或许都低了,毕竟‘苛捐杂税’只在0.7的基础上加了0.3,比例稍低,大明的官僚们表现有没有那么好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过刚开始,总归是慢慢来。一处盐场几十万两白银,在两淮盐商受过大伤之后,能拿得出这么多银子的估计也不多了。

  而且盐商的成本不仅在于拍卖费用,他们也要支付为其产盐的灶户的工钱。

  所以预估的单价1两一引以及产量从2.3万预估到3万,都不算很大幅度的提升。实际上里面猫腻还不知道多少。

  但即便这样,朱厚照觉得也够了。

  因为除了盐课岁入在涨,朝廷还可以撤掉乱七八糟的运司衙门,把那些‘虫豸’全部都扫进垃圾堆,这一来一回,差别可就大了。

  所以这个买卖,让朱厚照很有推进的动力。

  当然,少府和内阁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李东阳说的,“若是今年的6处顺利拍掉,那剩余24处的盐场又要如何处置?”

  朱厚照微微点头,

  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讨论就该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而不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之后韩文又说:“首先是不能够关停,每年进入市场的食盐岂止70万引?那么多盐场关掉以后,食盐产量锐减,必定使得盐价腾贵。”

  朱厚照双手抱胸,一边晃着,一边在听臣子们的建议。

  “微臣以为,是不是择几处列为兑支盐场?”

  朱厚照勐然抬头,“谁说的这句话?”

  一个年轻的蓝袍官员被君威震慑,还以为自己讲错了话,急忙跪下来说:“是微臣所说。”

  “你叫什么名字?担任什么职务?”

  “回禀陛下。微臣陈季立,乃少府一郎中。”

  顾左补充禀报,“年初时,陛下下旨将京师里剩余的工人训为船匠,微臣便选了此人总制此事。今日陛下宣召要议花钱修路之事,陈郎中有专疏上奏,臣觉得有几分道理,因而将其一并带来了。”

  喔,不过那个是后面的议题了。

  朱厚照打量了一眼这个叫陈季立的年轻人,嘴巴上连个胡须都没有,圆圆的脸蛋其实有些稚嫩感。

  “知道了,旁得先不提。陈郎中,你说的守支盐场是什么意思,具体讲讲。”

  陈季立心中突突跳,吞咽了两口唾沫说:“盐课之桉中,内外皆知民间盐商守支之苦。朝廷此番杀盐官、惩盐商,破除权贵占窝卖窝之害,乃剜肉补疮之举,民间百姓无不称颂。可此番行拍卖,去盐引,那么过往盐商手中的盐引又当如何处置?”

  “你的意思是,朝廷不能赖账。”

  陈季立吓了一跳,“微臣不敢。”

  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哈哈笑了起来。

  “起来吧。”朱厚照是感觉到了一种欣慰,终于有人说出了政府不能赖账这句话。

  民间的许多商人已经领悟了商业以诚为本的重要,可惜官本位里面的人大多不懂,因为权力可以轻易的碾过商人,而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任何后果。

  实际上,盐引的滥发本质上就是对商人的剥削,这个从大明宝钞中就可见一般。像永乐、宣德这样的皇帝难道看不明白吗?

  不可能。

  后来者如弘治即便不懂,朝中的大臣一遍一遍的上奏道理也讲得很通俗。

  但为什么还是治不好滥发盐引的病?

  说到底四个字,以商为末。你们就是该为朝廷做贡献。

  商业活动总是遭受各种破坏,无法发展壮大,萌芽萌了一百年也还是萌芽,其中一个原因或许也有权力者的肆意破坏。

  “朝廷不能够赖账。”朱厚照又重重说了一次,“你这个建议提的好。不过朝廷应当择几处盐场作为兑支盐场?”

  这样再问下去就是实际操作了。

  正德皇帝注重这一点,甚至重过提议本身。

  陈季立继续说:“若是拍卖顺利,则今年朝廷所得两淮盐课收入已远远超过往年。因而兑支盐场的数量不妨设得多一些。”

  “为何?”

  “既然是要给盐商承兑,就不能够小家子气,目前守支问题严重,有的盐商甚至要守几十年。可见一两处盐场作为兑支盐场,掀不起一点浪花,甚至不能够让商人感受到朝廷守约的决心。若产生这样的效果,那还不如赖掉。”

  真赖掉也就赖掉了,反正又不是头一回。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朱厚照点点头,“一两处盐场确实容易有反作用。诸位爱卿,你们以为呢?”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