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五路伐夏,是宋夏两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原政府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大规模战争。从战略意图上看,宋朝想恢复故土,阻止西夏单方面建国的战略意图完全破灭,西夏争取党项民族独立,打败侵略者的战略意图达到,宋朝失败,西夏胜利。
但这场战争令双方都损失惨重,宋朝损兵折将,劳民伤财,死伤兵民达三十万。西夏虽然最终取胜,却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丢失了银州、夏州、石州、宥州以及横山以北的一部分地区。由于战争,宋朝罢岁赐、停榷场,使西夏境内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西夏百姓生活极端困苦。此外,西夏军队被俘阵亡达数万人,西夏境内归附宋朝的部落达数万帐,失去的米脂城内外良田不下万倾。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从战术上来说,宋朝五路大军深入西北,纵深千里征伐,指挥、通信极为不畅通。李宪没有手段做到统揽全局,协调指挥。这是宋朝五路大军的先天缺陷。但五路统帅中,只有高遵裕是有明显过失的,因高遵裕的贪功而错失最佳攻城良机,导致“灵州战役”失败,进而导致整场战争的失败。其他人都是在没有外界信息的情况下,按照自己对形势的判断进行战斗的,并且各路大军将帅都是奋不顾身,拼尽全力。
从本场战争的性质上来讲,宋朝也显得师出无名,宋朝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杀人夺地,神宗皇帝本人彰显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对西夏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反侵略、保卫家园的战争,所以即使因梁氏囚禁皇帝秉常而国内大乱,但当面对外敌侵略时,还是能团结起来将枪口一致对外,使得西夏在抵抗宋朝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元丰五年(1082),朝廷降旨战败的直接责任人高遵裕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正、刘昌祚分别受到降职处分。枢密使孙固是一个骨子里的反改革派,但他比司马光要做的隐晦。他一般不在公开场合反对,只在私下里暗中破坏改革。在反改革的道路上和司马光一暗一明,相互配合。他为这个战后追责结果对他很不利,因此感到很焦虑不安。这些将领中没有人受到重罚,那就是没有人要承担主要责任。那是不是枢密院就要承担主要责任,他这个枢密使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枢密使孙固向神宗皇帝弹劾:“李宪未能率部及时赶到灵州救援,董毡部也严重失期,两人均出师无功。李宪未能如期会师,按律当处斩刑。”孙固内心的丑恶让中书侍郎蔡确看不下去了。
蔡确问孙固道:“李宪之责当斩,那孙枢相以为,高遵裕渎职造成了整场战争的失败,又该当何罪呢?”
孙固羞红了脸,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蔡确说道:“莫不是因为高遵裕是太后陛下的伯父就不追究,李宪只是一个身体残疾的太监,上无亲友在朝廷上做官,下无子嗣与权贵姻亲嫁娶,孙枢相就要重责?”
孙固恼羞成怒,刚要开骂,神宗皇帝制止了他们,说道:“李宪经营西北数年,功大于过。此次战役,李宪客观上保存了熙河路大军。赦李宪无罪。”
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失败,枢密使才应当斩,他居然还想斩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帅。既然责任人这么多,那是不是神宗皇帝在选人用人上就出了问题,是不是也该处罚?由于涉及的人多,且比较敏感,朝廷便不再议论战后追责的事情了。战争是一头猛兽,猛兽一旦出笼,什么都是无法预计的,即使神宗皇帝安排了深谙军事之道的沈括、章惇统领军队指挥战争,也未必能有更好的效果。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