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亲征大计已定,大宋朝庭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寄信人是一年前在宋辽战场上的失踪人员,已被追认为烈士的王继忠。他实际是成了辽国的俘虏,由于王继忠是真宗亲信的特殊身份,辽国一直善待他。他在辽国一直劝辽国高层和大宋进行和平谈判,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当然,这封信是劝大宋和谈的,收到信的真宗皇帝喜出望外,马上停止了亲征的打算。其实连他自己都知道“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从来都是需要“以战促和”的,可是真宗皇帝想糊弄过去。当他在计较个人安危的时候,辽军可不含糊,重兵攻打瀛州,萧太后、辽圣宗亲自督战。瀛州保卫战打得艰苦卓绝,一度瀛州和汴京失去了联络,各种流言满天飞。当得知大宋成功赢得保卫战胜利的时候,真宗皇帝的亲征已经刻不容缓了。
辽军又开始围攻大名,大名与澶州相隔也就一百里地,真宗皇帝怕的浑身发抖,等着台阶下,准备好跑路。这时候从不缺皇帝的弄臣建议皇帝:“危险!要保重龙体!”“抗辽这种小事不必亲征!”如此云云,句句说到皇帝心坎里的话。好在还是有寇准不时敲打他们,在连推带搡的催促下,真宗皇帝一步三回头,脚里如同灌了铅一样挪步到了澶州。澶州分为南城和北城,隔着黄河用浮桥连着。真宗皇帝几乎是被架着才过了浮桥到了北城。这时宋军看到大宋皇帝到了战场,士气大振。澶州守将李继隆又立下了奇功,弩机手一箭射死了萧挞揽。
这一箭让局势发生了惊天逆转,宋朝皇帝亲征到了澶州北城,辽军先锋都统萧挞揽阵亡。这时候寇准的意见是乘胜追击,抄契丹后路,说不定顺势拿下幽云十六州,以长城为防线守边,如此保大宋百年平安。现在议和虽然条件也不错,几十年后恐又要生变。显然政治家的眼光都是差不多的,只可惜寇准就是一个宰相,皇帝不站台的宰相在整个官僚体系中也算不了什么。真宗皇帝主张“速和”:“让几十年后能打仗的人去打吧,我不行,以免生灵涂炭。和谈吧!”寇准和毕士安都没有办法,只能按照真宗皇帝的意见办,大宋失去了一次和北方的契丹以长城划界,达到长久和平的机会。
宋朝派出了武官曹利用代表宋方和谈。真宗皇帝谈判底线是维持边界线不变,给点钱也可以。曹利用不得不问清楚大宋的上限是给多少,真宗皇帝告诉他:“万不得已,给一百万也是可以的。”简直就是胡闹,一场胜仗,甚至可以有更大的战果,还要赔上一百万?刚出行宫的曹利用,被寇准拉进了自己营帐。寇准告诉曹利用:“就算陛下有旨意,也不许超过三十万,否则别想活着回来。”这个时期大宋文官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一般的武将都是很惧怕的。
曹利用谈判结束回到皇帝行宫时,真宗皇帝像个孩子一般不敢直接问数量,还派太监打听,曹利用不说话只伸出三个手指头。真宗皇帝感叹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去财免灾。”当得知是三十万时,立即把曹利用的官升了。此人后来提拔了一个叫司马池的人,这个司马池有个著名的会砸缸的儿子,名为司马光。
这个谈判史称“澶渊之盟”,应该说是宋辽双方的一次双赢。这三十万岁币只合大宋在太宗朝河北驻军军费的百分之三,双方却实现了真正的和平,大宋在河北裁军了三分之一。同时,辽宋双方重开榷场,这期间大宋还是有贸易顺差的。
五年后,和大宋战斗了一辈子的萧太后离世了,终年五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