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王安石需要去开封府认个错,可王安石执拗的就是不认。御史台的御史们肚子都胀得像河豚,为了这口气纷纷弹劾王安石。仁宗皇帝一方面是欣赏王安石的才能,一方面真的是累了,不想去沾染这些纷纷攘攘的事情了。老皇帝也和了一滩稀泥——支持刑部意见,但对于王安石免于追究。执拗的王安石坚持:“我没错!”连个认错的态度都不给。
这可是自庆历以来,御史台吃的第一次败仗。几十年来,这些御史们早就把拳头捏在了一起,每次集中发力,扳倒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都成了家常便饭。没想到这次栽倒在了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怪人手上。
嘉祐八年(1063),这位性情温和的皇帝在汴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庙号仁宗,葬永昭陵。在仁宗皇帝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不能安于其位,无法施展才能。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提醒仁宗皇帝“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可这就是仁宗皇帝的性格,千秋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可惜的是仁宗皇帝没有亲生的子嗣继承大统。故而在景祐二年(1035),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苗妃生子赵昕后,又将赵宗实送出宫。以后的岁月里,仁宗皇帝连失三子,心情沉痛,朝廷内外对皇嗣问题深为担忧。经宰相韩琦及大臣包拯、范镇、司马光等人的反复劝谏,仁宗皇帝于嘉祐七年(1062)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仁宗皇帝驾崩,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前后二十七年的跌宕起伏,已经让即位的英宗皇帝身心俱疲。他将面临即位、亲政、执政等一系列问题。此时,英宗皇帝的亲生父亲已去世多年,英宗皇帝还要面临两个称谓的纠结。一个是把天下交给了他的,对他有巨大恩情的养父仁宗皇帝,一个是把生命给了他的,生父濮安懿王,英宗皇帝该如何称呼这两位“父亲”?这注定会是朝堂上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大争论、大争斗。
仁宗皇帝上仙的几个月后,王安石的母亲在汴京去世,享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开始了为期二十七个月的丁母忧,并将母亲的遗体送回金陵安葬。王安石终于可以离开汴京了,这个他一开始就不想来的地方。而这次离京对王安石是幸运的,此时的大宋朝廷开始为一些鸡毛蒜皮、于国于家毫无意义的小事争论不休。而王安石可以丁忧为名,完全不必参与其中了。王安石向汴京城挥了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焦虑。他再也不用做这些无比厌烦的事,再也不用见到这些不想见的人,并暗自决定再也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