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217 信念(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张一凡在散朝之后,回到自己府上,把情况给朱镜静说了下。

  朱镜静听了,便笑着对张一凡说道:“好男儿志在四方,既然四哥如此看重于你,非要你帮这个忙,那你就去好了。”

  “你的那些如何育儿的安排,我自然都是照着做的。且大嫂也给我说了好多养孩子的事情。我和孩子,你都不用担心。”

  朱镜静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又提醒道:“只是到了北方之后,就给四哥出出主意没事,可不要冲动了。你是文人,骑马都还是我教的,别去冲锋陷阵,好不好?”

  张一凡听了,看了下小床上正在呼呼大睡的儿子,然后低声回答道:“如果要我冲锋陷阵,那是已经没兵了。只要有人,我肯定不会去冲锋陷阵的,我的优势是脑子,我很清楚!”

  朱镜静一听,便无声地笑了。张一凡能看出来,媳妇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对此,张一凡深吸一口气,既然内外都没问题,那就专心辅助朱棣那小子,干掉那些鞑虏,早点平定北方吧,如此也才能让朱元璋继续开疆拓土,把目光看向海外。

  心中有了决定,他一边陪同媳妇儿子的同时,开始关注北方战事。至少已经发生的事情,他都去兵部和大都督府那边要资料来了解了。

  太子妃那边,也不时过来陪着朱镜静,两家人的关系,也更为亲密无间。

  张一凡查看资料发现,从明洪武五年至洪武十二年,蒙元太尉纳哈出在辽东收集残余,集结了大量兵力,并且主动进攻明军这边,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大明的这个损失,绝对不算小的。

  而大明这边,根据朱元璋的旨意,集中力量清除小股蒙元势力,剪除纳哈出的羽翼,孤立纳哈出。在不断巩固明军在北方势力的同时,也在继续充实兵力,等待机会。同时还采取招降的手段,争取纳哈出归附。

  不过很显然,纳哈出压根没有理会朱元璋的招降,并在军事上给予了回击。

  这個时候,大明军队还只是占据了山西和北平的一部分,燕王就藩北平,那是真得在前线。也亏了是徐达在镇守,所以蒙元军队的反攻,并没有多少成果。

  而纳哈出这边,屯驻金山为老巢,以东西辽河为屏障,以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为大本营,广泛活动于南至辽东半岛的整个辽东,声势还是很大的。

  看着这些资料,张一凡有点意外,史书上就几句话结束了辽东战事,看着好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看这情况,似乎辽东的蒙元势力,其实还是比较强大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弱。

  他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场大明收复辽东,纳哈出投降的战事,其实是持续了半年,达六个月之久,并且还是二十万明军,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总率三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令南雄侯赵庸、江阴侯关良、关阳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随军征战的情况下,稳扎稳打,再辅助以原本已经投降大明的纳哈出手下去劝降,双管齐下,才换来了史书上的一句话:明军兵出辽东,纳哈出归降。

  就这,回来的时候,断后的三千大明骑军还被随后赶来的蒙元骑军给伏击,全军覆没。

  在张一凡在自己府里一边陪同老婆孩子,一边了解北方战线情况的同时,朱棣和李善长都已经北上。

  朱元璋这边,下旨全国开始推广全民教化,规定大明适龄儿童必须上社学,如果有不上,就要处罚其父母。学香山县社学,设奖学金和助学金。

  奖学金是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由县里统考辖区各社学,按排名发放。

  助学金是给确实有困难的家庭,也要由县里审核之后发放。

  这些费用都由县衙支付,如果地方财政困难,逐级申请,可一直到户部。

  另外,《洪武字典》大量印发,拼音标注和简体字也全民推广。社学的书籍,以《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为主。主要是识字,辅以一定的儒家思想。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