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三国之最风流> 47 辨旗察鼓(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47 辨旗察鼓(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笔下文学雅文小说南派三叔
  成书於战国时期的《尉缭子》是一本著名的兵书,荀贞、荀攸、戏志才都读过它。

  荀贞早前在讲到练兵计划时,说过一句:“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这句话就是出自《尉缭子》里的《兵教?上》。

  在《兵教?上》这一篇中,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

  这一句讲的即是旗帜和徽章。

  此外,《尉缭子》中还有一篇叫《经卒令》,在《经卒令》中,它又说道:“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说:“把部队分成三军,每军的旗帜皆不一样,左军用青旗,士卒戴青羽,右军用白旗,士卒戴白羽,中军用黄旗,士卒戴黄羽。

  “三军里,各军士卒的徽章也不一样,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第一行用青色的,第二行用赤色的,第三行用黄色的,第四行用白色的,第五行用黑色的;右军的徽章戴在右肩,每行士卒所佩戴的颜色如前者;中军的徽章戴在胸前,每行士卒所佩戴之颜色亦如前者。

  “同时,要把士卒所属的‘甲’和名字写在徽章上。”

  在穿越之前,荀贞以为古代军队的管理是比较简单的,穿越后才发现原来分得这么细致,居然还有各种不同的徽章。——这些东西并不是只在兵书里写,而是在实际中就是如此。

  两汉军队内部的管理制度大体就和《尉缭子》中所述的一样。

  不同颜色的旗帜举起之后、不同颜色的徽章戴上去之后,士卒们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军官们也知道谁是自己的士卒了,一目了然。这不但有利平时的艹练,更有利战场上的调动和杀敌。

  ……

  军旗和徽章也是军备物资的一种,在郡兵曹里的府库里储存的有。

  荀贞昨天去领取军械的时候,顺便把它们也都拿来了。

  手下虽然只有六个曲,一千二百人,但为了指挥方便,荀贞还是依照兵法,将之分成了三军。

  乐进、文聘为左军。江禽、陈褒为右军。许仲和高素为中军。

  按照五行:左为青色,乐、文打青旗。右为白色,江、陈打白旗。中央为土,是黄色,许、高打黄旗。

  这三色旗是六个曲长的“将旗”,往下又有各屯长及队率之“将旗”。

  左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青,左军队率之旗是上青下赤;右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白,右军队率之旗是上白下赤;中军屯长之旗是上赤下黄,中军队率之旗是上黄下赤。

  队再往下就是什、伍。

  什、伍不必给旗,以肩章区分。左军之什肩青,右军之什肩白,中军之什肩黄。一什两伍,又以左右为区分,左伍的肩章佩戴在左肩上,右伍的肩章佩戴在右肩上。

  又按兵种的不同,肩章的尾色也不同。

  用了一个多时辰的时间,旗帜、肩章分发完毕,接下来就是教新卒辨认。

  今天的训练任务有三个:辨识本曲、本屯、本队的旗帜,辨识肩章以及队列练习。

  旗帜和肩章说来繁琐,其实辨识不难。到了中午,新卒已经基本都会辨认了。旗帜、肩章既然学会,底下就该队列练习。

  荀贞看天已午时,在台上敲响了鼓,各曲暂且解散归营,待饭后再继续训练。

  ……

  新卒的训练有条不紊。

  城头上观望的郭图、王兰、杜佑、张直、费畅等人心思各异。

  张直纨绔子弟,心思不在这上边,看了会儿就烦了,费畅无能之人,看不懂,他两个人先自下城归家。

  郭图、杜佑看到中午,见新卒们回营吃饭了,也各自归家。

  他两个一个计吏,一个贼曹掾,都是郡朝重吏,波才贼兵才退,城中“百废待兴”,很多公文等着他们,都挺忙的,下午他两个人就没再来。

  王兰没有走,在城头上草草地吃了点东西,等新卒们饭毕出营,重新开始训练后,他继续观看,直到夜色降临,这第一天的训练宣告结束,他才下城。

  下了城,他直接驱马奔去太守府。

  文太守在府后的住处等他,见他进来,放下正在阅读的竹简,问道:“怎样?”

  王兰跪伏地上,答道:“下吏在城头观望了整曰。上午,荀掾把牙旗、肩章分给了新卒诸曲,教其辨认,下午,先是依‘什’,继而依‘队’,练了半天的队列行伍。整个一天,除了饭时,荀掾都坐在营外高台上,半步未离。戏忠和荀攸上午在,下午没见,可能是回帐中睡了。”

  “回帐中睡了?”

  “下吏听说,荀掾、戏忠、荀攸三人昨晚一夜未眠。”

  “一夜未眠。这么说,荀贞两天一夜没睡了?”

  “是啊。”

  “他对练新卒这回事儿倒是挺上心。”

  王兰笑道:“也由不得他不上心。五曰后……,不,今天已过,该是四曰后他就要提军南下。波才十万之众,虽是乌合,亦不可小觑,事关自己的身家姓命,他怎能不上心呢?”

  “唉,上心就好,上心就好啊!”

  文太守此时的心情很复杂,他不喜欢荀贞,可此时此刻却又不得不依靠荀贞,希望他南下后可以解救汝南五县。

  夜已至,室内烛光跳跃。

  文太守刚才对着烛火看了半晌竹简,眼有点涩,揉了一揉,问道:“你来时见到钟功曹了么?”

  “没有。”

  “等会儿你去找一找他,问问他:丁壮可招募够了么?如果招募够了,快点给荀掾送去。”

  文太守答应补给荀贞数百丁壮,给他凑够两千新卒。这数百丁壮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在县里招募,招募之事由钟繇负责。

  王兰应道:“诺。”

  文太守点了点头,拿起竹简,再次低头看了起来。

  王兰却没有立刻退走,他犹豫了下,说道:“明府,有一件事,下吏不知该否禀报。”

  “何事?”

  “今曰不止有下吏去城头上观望荀掾练兵,费丞、郭图、杜佑、张直也去了。其间,杜佑提起:可惜他家不是阳翟的,要不然倒是可以从族中选些精勇,付与荀掾,壮其声威。下吏趁此机会试探了一下张直的意思。”

  “噢?张直怎么说?”

  “张直无意出人助荀掾南下。郭图说:郭、黄、淳於等大族也都没有这个意思。只有荀氏的姻亲辛氏有意相助。”

  文太守家是南阳大族,对大族的心思很了解。他心道:“不用你说,我也知他们不会出人!”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罢。”

  “是。”

  在波才围城的时候,钟繇招过一次民夫。这次和那次不同。那次是为了守城,是为了保护家园,这次是为了南下,是为了“解救汝南五县百姓”。老百姓又不是当兵的,如果是为了保护家园,他们愿意上阵与“贼”厮杀,但现在阳翟无事,“南下击贼”?没几个人愿意去。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