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济格暴怒,他一口咬定多铎一定是被人谋害的,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对兵马的掌控力。尼堪、瓦克达、满达海、岳乐扶多尔衮灵柩返回时,顺治皇帝出城迎接,阿济格令部下大张旗帜,环丧车而行。济尔哈朗早已设下埋伏,以阿济格等人身怀利刃、图谋不轨为由,将阿济格的三百名亲兵全部缴械后杀死,将阿济格下狱。此时代善、博和讬均病重不能视事,济尔哈朗、尼堪、瓦克达、满达海、博洛、岳乐六王会商,禀明太后布木布泰之后,决定以谋逆之罪将阿济格赐死,子女皆废为庶人。
然而这还不是结束,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迅速倒戈,与詹岱、穆济伦弹劾多尔衮私造龙袍等逾制之物,有不臣之心,苏克萨哈随即被提拔为护军统领。刚林、冷僧机、祁充格、巩阿岱、锡翰、西讷布库……一批多尔衮生前信用的官员纷纷下狱处死。当鳌拜为首的一众两黄旗官员开始弹劾谭泰、巴哈纳这两个都统时,尼堪、博洛、岳乐三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多尔衮虽然也排斥异己,但是除了豪格,他并未对哪个满洲同胞下过死手,对于鳌拜、索尼、遏必隆等与自己不合的人,都只是贬官罢职,依然让他们去冲锋陷阵,为大清效力,济尔哈朗以如此血腥的手段报复,未免太过分了。尤其是尽杀阿济格卫兵一事,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岳乐私下找到济尔哈朗,声泪俱下地诉告,他们都是在山海关、瓦窑堡、襄阳等地与李自成、李过等人连番恶战之后幸存下来的勇士啊,结果却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手里,难道还嫌满洲人的血流得不够多吗?正黄旗的索尼、镶黄旗的遏必隆等人也都不赞成如此扩大化地诛戮。最终,谭泰和巴哈纳被削去官爵世职,没收三分之二的家产,正黄、正蓝两旗的都统分别由伊尔德、郎球接任,在亳州之战中战死的镶白旗都统卓罗由鳌拜的族人索浑接任。
济尔哈朗一党原本不用如此急迫地用如此暴戾的手段去铲除异己,可是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代善、博和讬二人相继病死,数月之内失去了五个王爷,清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再加上蒙古的乱局,济尔哈朗急于立威,要通过对所有隐患的全部清除来稳住朝局。顺治皇帝还只有十岁,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太后布木布泰则表示支持济尔哈朗,但也告诫他不要诛戮太过,以免人心惶惶。尼堪虽然与多尔衮并不算十分和睦,但多尔衮毕竟是大清的摄政王,如果在战死之后被踏上一万只脚再用大炮轰,大清的颜面何存?而且多尔衮毕竟曾是摄政王,朝廷中有几个人不曾巴结他?若是都要清算,恐怕会引发内乱。在尼堪、岳乐等人的坚持下,多尔衮依然被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公布的阿济格、刚林、谭泰等人的罪行都与多尔衮无涉。代善第八子祜塞的儿子杰书继承了代善的爵位,改封康亲王,多铎次子多尼继承豫亲王爵位,五子多尔博过继与多尔衮,继承睿亲王爵位,勒克德浑之子勒尔锦继承顺承郡王爵位,博和讬之子彰泰继承饶余郡王爵位,不过这五王全都是孩童,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当然,济尔哈朗也没有狂妄到企图像多尔衮一样独揽朝政,他选择了代表两红旗势力的满达海和在军队中威望最高的尼堪作为合作对象,三王共同理政。
领导女真人跑步进入封建社会的皇太极,是一位当世罕见的大政治家,领导清军入主中原的多尔衮遂不及皇太极,却也称得上一位乱世枭雄,那么现在领导大清王朝的济尔哈朗呢?他也算是一位优秀的爱新觉罗宗室,能征惯战,得士卒之心,也深具城府,然而他的政治智慧与本来就不怎么高的多尔衮相比都颇有不及,残暴程度则更在多尔衮之上。
可知爱新觉罗家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