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张辽他之前就像是一把火,烧掉了杂草,但是等过了这个冬天,来年气候一变暖,新的杂草又会肆无忌惮的疯长起来……
那么这些杂草的根究竟在哪里?
张辽有了一点思路,但是他不太敢相信自己思索的方向究竟是对还是错,于是只能向斐潜请教,只不过在话出口的时候,依旧还有几分的迟疑,主公……这……这凉州之弊根……莫非,莫非就是在凉州三明之处?
斐潜转过头来,笑着说道:且试言之。
张辽微微叹息了一声,臣原以为,这雍凉之所害,盖羌人也,叛而复降,降而再叛,反复无常,引得雍凉动荡,刀兵不休,民生凋敝,大汉困顿。然得今所见,方知羌人……羌人若是无首,便是宛如散沙,而桓灵之时……多以山东之吏欺压而至羌人为乱……臣思之,其中多半有雍凉大户从中勾连……而凉州三明……无疑便是其中翘楚……平乱为之,生乱亦为之……
斐潜笑了起来,文远得之矣!可喜,可贺!
张辽拱手苦笑道,主公……臣倒是宁愿不明此事……
天地自有阴阳,有光必然有影,斐潜缓缓说道,凉州既有光明,自然也有闇处。立于阳自明,隐于阴则闇。北宫,边章,马韩等辈,或为其寄,或为其用……
这对于大汉当下的人来说,或许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对于各种白手套灰手套黑手套,就连绿手套都有的后世来说,都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
最先站在舞台上的,往往都是戏子。
当众人的目光都被光鲜亮丽的戏子所吸引的时候,台下的人当然就可以在戏子的掩护之下,进行交易了。
这都是后世很常见的操作模式,每一次戏子大爆料,都可能意味着要遮掩某些事情……
身为戏子,自然就要有甘做尿壶的觉悟,再臭再脏,都得忍着。
韩遂曾经就是站在舞台上的戏子,而且一度风光无限。粉丝……呃,兵马最多的时候,有十万之众,而且都是控马之士,即便是刨去了其中的水分,也应该是有三四万人。而这样的兵马,真的就是韩遂一个人,一点点的招揽,亦或是一点点的培育出来的么?
显然不是。
那么韩遂的兵马从何而来?
答案就很明显了,就像是戏子要有资本家捧才能红一样,韩遂的兵马当然也是众人合资而成的。
至于西凉大户为什么屡屡合资试探红线么……
当一个人站在草原上,首先去看的便是地平线,而不会看脚底下的土地,而一个人站在高山的时候,第一眼永远都去看蓝天,也不会去看近在身边的岩石。因为不管是谁,都想要获得那些自己没有的东西,失去的,或是得不到的那些东西,才是会梦寐以求的。
雍凉之地,所没有的东西是什么?
不是钱粮,也不是人畜。这些对于斐潜来说是比较重要东西,对于这些雍凉大户反而是溢出的廉价品。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斐潜之前提及的部落庄园制的问题……
以部落式低下的生产力在从事生产活动,以庄园的坞堡禁锢农奴的人身,近乎于野蛮的统治地方,并且幻想着永远都能统治下去。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就会想要从政,获取更高的权柄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就是雍凉始终不会安稳,经常有山东官吏在这一块地方引发了战乱,然后一段时间之后又是雍凉人出来收拾残局的原因。
山东的官吏未必不懂这些,但是山东官吏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当他们来到了雍凉之后,所做所为一定是对当地大户,羌族首领抗衡和镇压的。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而收刮和敛财就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副职,几乎没有什么山东官吏愿意为雍凉人说话,替雍凉人考量,他们更多的是想要尽快的收集到足够的钱财,然后逃离这个鬼地方。
偶尔个别的山东官吏,悲天怜人的为了百姓声张,自然就成为史书当中凤毛麟角的存在,成为了站在舞台上的代表,接受光明的照耀,而其余几千几万个派往雍凉的山东官吏则是坐在台下阴暗之中拍着手鼓掌喝彩,与有荣焉。
要解决雍凉问题,光杀羌人只是能缓解一时,如果不能改变这里的环境,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依旧会一再的重复……
主公,既是如此,张辽听了斐潜的话之后问道,当何以应之?臣思索许久,不得其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辨,辩者不善。斐潜缓缓的说道,此便可得其半也……
河西当下的生产生活模式,需要改变了。
而最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理念。
啊?张辽沉思起来。
这才一半?
什么的一半?
那么另外一半呢?
思索之间,张辽忽然看到远处酒泉城内有火而起,转眼之间便是映照得一大片都是通红!
随之而来的便是喧哗之声,滚滚就像是波澜涌动,拍击而来。
报!斥候急急奔来,酒泉生乱!
斐潜笑道,看……这不是来了应对么?
(本章完)